当75岁的陈大爷(化名)
戴着老花镜
在费用清单上反复确认
“自付:21658元”这个数字时
眼眶泛红的他声音发颤:
“国家这个政策,
真是想到我们心里去了。”
这份感动的背后
是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
与医保报销
带来的民生巨变——
曾经20多万元的“天价”治疗
如今仅需2万出头就能完成
陈大爷也成为洛阳首位
享此红利的高龄患者
二十年寂静
从“治不起”到“不敢想
岁月在陈大爷耳中筑起了一道沉默的墙。“最难受的是孙子叫爷爷,我只能看嘴型猜。”他换过几副助听器,效果却日渐衰减。女儿曾想筹钱为他做人工耳蜗,可20多万元的费用像座大山横在眼前。“我这把年纪,不值当。”节俭一辈子的老人总说,要把钱留给儿女,对治疗始终“舍不得”。
政策春风
集采让“救命钱”不再难
今年三月,转机悄然降临。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门诊,副院长席恺指着政策文件对前来咨询的陈女士(化名)开心地说:“国家出手了!人工耳蜗进集采,医保还能报,现在做只要两万多!”这个好消息让陈女士喜出望外,立即拨通了远在成都的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陈大爷沉默良久,哽咽着说:“回家!马上做!”
从20多万到2万出头,人工耳蜗进入了“万元时代”,不仅精准算好了民生保障的“实惠账”,更让像陈大爷这样节俭半生的老人真正放下顾虑,敢于为自己的健康“买单”,实现了从“舍不得”到“放心治”的转变。
四关攻坚
高龄手术的“精细战”
作为集采政策落地后洛阳首位高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陈大爷的手术堪称一场“精细攻坚战”。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团队迎难而上,直面多重核心挑战:
麻醉关:结合75岁老人心肺功能较弱的特点,量身定制精准麻醉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手术关:老人既往反复中耳炎导致骨质硬化,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经验突破解剖结构难点;
植入关:在显微镜下进行毫米级操作,避开狭窄的耳蜗腔隙,实现电极精准植入;
术后监护关:24小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严防眩晕、面瘫、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台上,电极精准植入后,术中实时监测的电刺激反应与阻抗测试结果均远低于安全阈值,这一关键指标为理想的植入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等候区里始终攥紧双手的陈女士,在看到医生微笑点头的瞬间,紧绷的神经终于舒缓,掌心的汗水渐渐褪去。术后陈大爷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仅用七天便康复出院。
重获新“声”
寂静屏障终被打破
近日,陈大爷在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门诊迎来了“开机”调试的关键时刻。当技术人员启动言语处理器的瞬间,清晰的声音如暖流涌入耳中。“听见了!真真切切地听见了!”老人惊喜地睁大双眼,不住点头。困扰二十年的寂静屏障彻底被打破,标志着这场集采后的首台高龄手术从生理植入到功能恢复全面成功。
抚摸着耳后的“小装置”,陈大爷感慨:“国家替咱老百姓算明白了这笔账!2万多就能听见声音,这是多大的福气啊!”
守护幸福
家门口的听力重建保障
作为洛阳市耳鼻喉科质控中心、主委单位及人工耳蜗医保定点机构,河科大一附院始终以高水准听力重建服务守护民生福祉。陈大爷的康复故事,正是政策红利与精湛技术完美结合的生动诠释。
今后,医院将持续优化复杂病例攻坚流程,严守质量安全双保险,确保集采费用透明化,让每一位洛阳听障人士都能在家门口放心“听”见幸福。目前,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耳鼻喉科已长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及术后康复服务,用专业与责任为听力障碍患者点亮“声”活希望。
(谢雅敏 梁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