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被肿瘤吞噬,脑干禁区危机四伏,多家医院因“风险过高”婉拒手术。生死关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神经外科二病区团队迎险而上,以先进的颅底外科技术和血管重建能力,完成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禁区拆弹战”,让患者绝处逢生。
近三个月来,来自安徽的王女士(化名)如同在迷雾中行走,每日头晕昏沉,散步时尤甚。当地医院给出“脑干左侧占位”的结论后,一家人怀揣希望南下广州,却得到“肿瘤位置凶险,手术风险太大”的沉重评估。命运兜兜转转,她们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将信任托付给了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神经外科二病区。
影像的进一步检查显示:肿瘤体积巨大,从颅内的脑干左侧侵蚀、穿破骨质到达头皮下。更凶险的是,肿瘤紧紧包裹左侧椎动脉,这将大大增加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术后出现脑梗死的风险。这也是此前多家大医院评估后望而却步的核心原因。
面对这颗深藏于生命中枢、与致命血管长成一体的“炸弹”,常规手术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神经外科二病区负责人李涛全面评估后,制订了精密手术方案:颅底肿瘤切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椎动脉吻合术。
手术台上,挑战接踵而至:肿瘤质地如岩石般坚硬,假包膜迷惑视野,被侵蚀的颅骨结构脆弱不堪,肿瘤已侵犯部分椎动脉。但此时没有退路,唯有暂时切断这条“生命线”,才能彻底清除瘤体。
在高倍显微镜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血管“重建工程”随即展开。李涛带领团队屏息凝神,将椎动脉两端断端进行毫厘不差的端端吻合。当造影显示血管重建成功、血流通畅时,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术后,曾经困扰王女士的顽固头晕消失不见,步伐日渐轻快有力,家属难以言表的感激最终化作一面鲜艳锦旗。锦旗无声,却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脱险传奇——当肿瘤的阴影吞噬关键血管,当求医之路接连被“高风险”的警示阻断,是神经外科二病区团队在神经与血管交织的方寸之地,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当精密器械成为神经外科医师指尖的延伸,当毫厘之间的血管重建技术被攻克,那些曾被判定为“手术禁区”的险恶病变,终将被重新定义。每一台高风险手术的成功,不仅拓展着现代医学的疆界,更是对“生命至上”最滚烫的承诺——再微茫的希望,都值得以先进技术之名全力以赴,直至点亮。
(谢雅敏 梁靓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