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9岁,心脏却已成为致命细菌的“巢穴”,心跳狂飙至170次!随着巨大的心脏濒临崩溃,患者连平躺入睡都成奢望,这一切的元凶,都是凶险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作祟。生死一线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通过高难度的“五合一”手术,让年轻的生命得以重启。
濒临崩溃:
心脏狂跳如失控马达
一个多月前,小林(化名)发现体力急剧下降,稍快爬两层楼便胸闷气短。那时他并未在意,直到半个月前的一次“感冒”后,他几乎无法平卧,一躺下就窒息般胸闷。当地医院检查显示:小林肺部大片阴影、右侧胸腔积液、心脏异常扩大、心房颤动(心率高达160~170次/分钟)。初步诊断指向了严重的心衰、房颤、肺炎甚至心肌炎,但更深层的危机尚未揭晓。
揪出真凶:
细菌“堡垒”盘踞心脏
转入河科大一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后,经过多学科专家团队的探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种由细菌侵袭心脏内膜引发的凶险疾病。大量细菌赘生物附着在二尖瓣上,导致其严重脱垂并产生大量返流;三尖瓣也受累渗漏;左心与右房被异常增大的心脏挤压变形(医学上称为“大心脏”)。正是这些细菌和严重损坏的“心门”(瓣膜),导致心脏这台“引擎”濒临报废(心功能恶化至Ⅲ级),并引发顽固性心衰和极速房颤,肺部感染更是雪上加霜。
高难“战役”:
“五合一”手术精准修复
面对这场严重的心脏危机和持续疯狂跳动的“失控马达”,保守治疗已无出路。以学科带头人、特聘专家王胜洵为核心的手术团队,制订了精密而大胆的手术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核心问题。
手术台上,团队如精密的钟表协同运作:首先探查心脏,对引发房颤的关键部位进行射频消融,彻底“熄灭”紊乱的电信号;接着彻底清除二尖瓣上危险的细菌赘生物团块,切除损毁严重的二尖瓣,成功置入人工瓣膜,堵住致命返流,再精细缝合修复渗漏的三尖瓣;继之闭合左心耳;最后安装心脏表面临时起搏器,为后续康复保驾护航。
这场融合了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心耳闭合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心脏表面临时起搏器安装术的高难度联合“战役”,持续数小时后宣告成功。
生命重启:
心跳回归有力节拍
术后,监护仪屏幕上曾经狂飙至170次的紊乱波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稳、整齐、有力的窦性心律,这宣告着房颤被成功终结。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细菌病灶清除和“心门”修复完成,小林那颗不堪重负的“大心脏”卸下了沉重负担。术后恢复期,他惊喜地发现,曾经让他夜不能寐的平躺胸闷彻底消失,呼吸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衰竭的心脏重新焕发了力量。小林和父母满怀感激地表示:“衷心感谢王主任、李佳弟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是你们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我们的家庭,给予了我们新生。看到病房里的患者术后都恢复得很好,我们深感河科大一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精湛,是值得生命托付的地方!”
王胜洵提醒,年轻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耐力下降、无法解释的发热以及新发的心律失常(如心悸、心慌),务必高度警惕心脏感染的可能,及早就医排查,避免像小林一样走到如此凶险的境地。
专家名片
王胜洵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
坐诊时间:
开元院区:周一上午
景华院区:周二上午
擅长: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室壁瘤切除术,心脏瓣膜病成形或置换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大血管手术,微创介入多瓣膜植入手术、TAVI、TMVI、TTVI、TPVI,肥厚型心肌病手术,心衰人工心脏LVAD,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微创胸腔镜心脏手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及其他介入手术,外科房颤消融手术等。
(谢雅敏 梁靓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