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家账本:收支矛盾如何解?约44万亿元怎么花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15.10万元 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陈清霞: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保险业需先行一步 人民日报:加快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 发现侵害孩子案件不报告会有什么后果?最高检工作报告给出答案 两会今日看点: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 “买买买”强势回归,中国如何打好“消费翻身仗”? 未成年人“保护网”密些再密些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须政府、企业与个人合力 完整作答《舟车劳顿》打一生肖(舟车劳顿)是什么生肖 完美求问《重见天日》打一生肖(重见天日)是什么生肖 经典快答(岂有此理)打一生肖(岂有此理)是什么生肖 成语作答(连锁反应)打一生肖(连锁反应)是什么生肖 经典分享(战无不胜)打一生肖(战无不胜)是什么生肖 专门翻译(六朝古都)打一生肖(六朝古都)是什么生肖 欲钱买克勤克俭的动物打一生肖是什么生肖是什么动物?准确诗句寓意 欲钱买名扬四海的动物打一生肖是什么生肖是什么动物?准确资料分析 正确解答《水和白面出馒头》打一生肖(水和白面出馒头)是什么生肖 标准求问《云深不知处》打一生肖(云深不知处)是什么生肖 完美作答《舟车劳顿》打一生肖(舟车劳顿)是什么生肖 刚刚发表《重见天日》打一生肖(重见天日)是什么生肖 精心分析《岂有此理》打一生肖(岂有此理)是什么生肖 完美解答《连锁反应》打一生肖(连锁反应)是什么生肖 专门翻译《时不待我》打一生肖(时不待我)是什么生肖 经典分享《惹人讨厌》打一生肖(惹人讨厌)是什么生肖 原创分析《战无不胜》打一生肖(战无不胜)是什么生肖 专家作答《六朝古都》打一生肖(六朝古都)是什么生肖 面对面丨医生凌锋:三分治七分养 她希望全国69万个村子都有“健康小屋” 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阔别105年 李大钊的“青春”别来无恙 守住老铁“钱袋子”快手平台上演“警花反诈” 快手电商通过社会化方案打击虚假宣传 超800万消费者参与其中 读懂两会⑤|看5张“对账单”刷出的民生获得感 让法律阳光普照“雪域高原”——一名“90后”代表的履职故事 《半月谈》刊文:乡村振兴联合体催开梦之花 北京冬奥会将为中国与世界带来什么? 书店竞相转型谋变 中国大众离阅读更近了吗?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缺乏跨区域合作何解? 四川凉山越西县:让易地搬迁户子女“能读书”“读好书” 折断旧“指挥棒” 新科研评价体系如何立? 四川严控“切坡建房” 加强农房地质灾害防治 中方:将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不利于抗疫国际合作 “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一点”——“城市美容师”的责任与坚守 “如”约而至看两会丨人民如山,两会之上看民生 2021年西安中考公办民办高中同步招生 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 中方推行“一带一路”不顾及人权价值观?赵立坚:这完全是污蔑 两会新华时评:让“碰瓷”的“碰壁”,玩“苦肉计”的吃苦 张燕生:全球经贸“东移”特征显现 宜抓机遇扩大开放 华媒看两会:“爱国者治港”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必要之举 浙江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划定国土空间管控“红线”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2021国家账本:收支矛盾如何解?约44万亿元怎么花

2021-03-10 09:26:33来源:第一财经

2021国家账本: 收支矛盾如何解?约44万亿元怎么花?

高分热播剧《山海情》以“苦瘠甲天下”宁夏西海固为背景,讲述的是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的故事。剧中乡村教师“蹲在地上,拿树枝来教学生识字”的场景令人动容。

如今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西海固乡村学校不仅全部结束了火炉取暖、土操场上体育课的历史,还校校接通了宽带网、班班配备了数字化教学设备。

对于国之大计的基础教育,中央财政持续投入不遗余力。

今年是“十四五”(2021-2025)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随之开启,政府要干的事情很多,而这离不开财政资金支撑。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组会议将审议关于年度预算等四个决议草案。而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称“预算报告”)已经对外公开,国家账本备受关注。

根据预算报告,剔除重复计算部分,政府“四本账”财政总支出约为44万亿元。由于实际可用财力总量增幅较低,而刚性支出增长压力不减,预算报告指出,今年财政收支形势十分严峻,预算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那么,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如何破解?财政政策有何特点?约44万亿元财政总支出花在哪儿?

举债、动存量、过紧日子促收支平衡

政府收支预算有“四本账”,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目前财政收入主要以前两本账为主,为了保持对疫后经济必要的支持,今年财政政策仍要保持一定的支出规模,而收入有限,为了保持收支平衡,政府采取适度举债、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削减不必要支出来解决。

由于今年中国经济将逐步恢复常态,预计经济增速在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将告别去年的下滑,呈现恢复性增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8.1%。而为了保持一定支出强度,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5万亿元,同比增长1.8%。收支缺口十分明显。

为了弥补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政府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调入一定资金,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使用结转结余资金,两者累计约1.68万亿元。剩余的资金缺口则由发行3.57万亿元政府债券来弥补。

同样在政府性基金账本,通过发行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来弥补收支缺口。

因此,今年地方政府举债总规模达到7.22万亿元,比去年减少了1.2万亿元,这主要体现在今年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而赤字规模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比去年略有降低。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财政政策更加强调可持续性,其中体现在预算安排上的特点,是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并与今后年份财政政策做好衔接,留出空间。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疫后经济稳步恢复,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刺激力度应有所降低,向着常态化方向转变。政府举债规模下降,体现了政府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眼长远,行稳致远。不过疫后企业仍比较艰难,财政支持政策不能搞急转弯,这从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增长中也能体现。因此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既考虑当下又兼顾长远,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务实可行。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今年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下降,立足现实需要,有利于财政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赤字、专项债仍有较大规模,财政政策仍是积极的。今年财政政策更加务实,因时因势而动,既顺应经济形势需要,又不搞大水漫灌,侧重高质量发展。

为了缓解收支矛盾,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基层和民生,今年各级政府依然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约3.5万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14.1%。这是中央本级支出连续第二年负增长。

中央将压减的财政资金,主要通过对地方转移支付来支持基层财政落实教育、养老、医保等领域政策,增强困难地区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告诉第一财经,中央本级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落实了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与此同时中央扩大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真正实现中央过“紧日子”,地方过“稳日子”。

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等领域

根据预算报告,剔除重复计算部分,政府“四本账”财政总支出约为44万亿元,相比上一年有所增长。市场十分关心,这笔巨额财政资金花在哪?

“四本账”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5万亿元,占比过半。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财政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今年预算报告来看,财政资金依然首要投向民生领域,这体现在教育、社保、就业等方面支出仍保持一定强度。

罗志恒表示,从预算报告财政支出的各项重点任务看,主要集中于稳定经济(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保民生、保基层财政运转、化解风险、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均指向新发展格局。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660亿元,增长16.3%。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安排1770亿元,增长4.3%,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在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同时,督促地方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要求。

今年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强化公共卫生投入,其中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5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79元。

另外,交通、市政、新基建等重大工程项目依然是今年财政资金重点投向领域。

比如,今年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依然重点投向铁路、收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重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倾斜。

今年财政资金也重点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比如,今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重点用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人才等。

另外,财政资金还重点支持乡村振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领域。比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561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罗志恒表示,今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债券投资重点投向补短板、强弱项的“两新一重”领域;同时,通过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保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激发消费潜力,构建内需体系。

“财政规模和支出方向的调整,反映了财政在紧平衡时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既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的总量调节功能,更发挥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罗志恒说。(作者:陈益刊) 【编辑:刘羡】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