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两会⑥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还要多久?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 委员通道丨洛桑山丹:西藏最美的风景是勤劳的人民 这些佳话,在“委员通道”再次被提及! 广东推行司机网上“学法减分”新政,最高可减6分 【中工漫评】让“夕阳红”幸福感越来越强 民航局对阿联酋航空、阿提哈德航空发出熔断指令 台籍代表委员盼台胞台企抓住“十四五”机遇 新华热评:两张照片一样情怀——张桂梅照片刷屏的启示 2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984.5万件 从考试100分到健康“100”分,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 调控更加科学精准 王毅同卢森堡外交大臣阿塞尔博恩通电话 中国研究团队为药物穿“纳米战衣” 人民论坛网评 | 办好农村成人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壮药原色鉴别图谱》出版发行 收录壮药1091种验方逾3000条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发展?人大代表提出“关键词” 政协委员建言精准支持“卡脖子”领域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中工漫评】让“夕阳红”幸福感越来越强 他们让更多人走进“抗大陈列馆”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国测一大队:用生命测绘祖国壮美河山 听民意 汇民智:梳理汇总真知灼见 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居有定所 心有所安:代表委员建言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专访“农民院士”朱有勇:做研究应该是“顶天立地”的事 中方称愿与东盟以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为契机,推动实现疫后经济复苏和长期韧性发展 军队代表委员:加强练兵备战 提高打赢能力 广东四地共建劳动争议仲裁区域合作机制 促大湾区社会治理合作 文创同质化如何破解?代表委员力荐“数字IP” 黑龙江:5年内实现环境治理“10个全覆盖” “青山常在”孕育蓬勃生机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今年宏观金融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全国人大代表:规划建设浙赣粤运河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方称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 推进国际减贫进程 对话港资医院负责人:鼓励人才流动 提高非公办医质量 全国表彰大会上,为什么只有他没到? 点名“小胖墩”“小眼镜” 规划纲要草案里有怎样的“少年中国”? 中方称希望美方停止对中企无理设限打压,为中美经贸合作健康发展营造有利氛围 机构、北向资金大幅抢筹,华菱钢铁高位震荡 CPI与PPI剪刀差继续扩大,大宗商品上涨对物价影响有限 2019基金投资者画像:基民超6亿,近八成用手机买基,四成会跌势中抄底 拜登的“第二把火”来了!月底或公布超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 上市首日就开板,四方新材成牛年最惨新股,新股赚钱效益减弱? “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引热议, “疫苗互认”标准设立存挑战 集合信托发行、成立规模均2月大幅下降超30% 华鑫股份业绩快报: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逾10倍 A股收盘丨机构抱团股反弹,沪指收跌0.05% 金牛化工变“金牛”,今日再涨停,游资分歧明显 机构今日买入这9股,卖出广联达1.12亿元丨龙虎榜 浪潮信息跌停全天成交超24亿元,机构博弈激烈 两会热议资本市场改革,创业板的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读懂两会⑥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还要多久?

2021-03-10 18:43:41来源:大众网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图片来源:新华社)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济南报道

回望“十三五”,“天问一号”问鼎苍穹,嫦娥五号奔月取壤,“深海一号”遨游沧海,“奋斗者”号万米探海,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复兴号”驰骋神州,C919一飞冲天,“华龙一号”首堆商用,5G手机芯片投入商用……在苍茫太空、在辽阔大地、在深邃海域,一项项重大工程书写着中国奇迹,彰显着中国制造的底气。

也许你会问,中国制造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这可能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近日,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

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我国先进制造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1%、33.7%,分别比2015年提高3.3个、1.9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20年,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7.8%,比2019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成为利润增长最快的工业行业板块。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而且正走在向制造业强国奋发的征程上。

2021年2月18日,一名技术人员在GE医疗北京影像制造基地车间内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中国是“世界工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网上曾流传一个视频,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纽约州州长科莫公开发言,“我们需要口罩,它们是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防护服,它们是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防护面罩,它们是中国制造的;我们需要呼吸机,还是中国制造的。现在我们需要核酸检测试剂,依然是中国制造的。”科莫一脸“问号”,“啥都是中国制造,这怎么回事?怎么会成这样?”

再举一个近点的例子。首批7000辆中国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汽车,于2020年11月底抵达欧洲,销往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等国家。这是中国制造的特斯拉首次出口欧洲。还有国产汽车品牌比亚迪,据海关方面相关汽车进出口数据显示,2020年比亚迪汉有113台销往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打破汽车强国对中国品牌的歧视链。

显然,“中国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惊人。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制造业31大类中20个类别增加值实现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6.6%,高技术制造业比上一年增长7.1%,全年新建5G基站超过6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0.4%,在规模以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15.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明显提升,由约1.8万亿元增加到3.8万亿元。

潍柴集团发布了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的新标杆。(图片来源:潍柴官网)

从山东制造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你知道吗?目前在联合国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一个41个大类齐全的国家。而山东又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去年疫情期间,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的山东,2020年以3.6%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用实力回应了舆论“杂音”,证明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已初见成效。

在这背后,也得益于工业大省的自身优势。处于产业上游的山东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不仅抗风险能力较高,而且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以最快速度转型升级,在全国乃至全球调配经济社会资源,率先复工复产,克服重重困难,促成增速逆势上扬。

在第一波复工企业中,如意科技、魏桥创业、威高集团、舒朗集团等企业,纷纷转产生产口罩、防护服;齐鲁石化、东营赫邦化工、艾孚特科技、滨化集团等化工企业,纷纷转产向地方政府和企业敞开供应消毒剂。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潍柴集团发布了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树立了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的新标杆;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5G智慧码头,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同时,山东积极抢占工业互联网建设制高点,成为最早拥有两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多个平台的省份。

在山东抓住用好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机遇的同时,全国其他省市也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比如,深圳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以企业需求为主的创新生态,聚集国际知名企业,嵌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苏州打造纳米“产业生态圈”,形成政府主导、国资推动、市场运作、产业互动的发展新模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来自制造业领域的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表示,“中国已经实现从落后的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转变。‘十四五’开始了,我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迅速补上自己短板。”

2020年12月4日,新能源汽车下乡云南站活动在昆明举行,市民在活动现场试乘新能源汽车。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还要多久?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

2020年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下文简称《报告》)。综合历年发展指数变化情况,中国成为整体提升最快的国家,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报告》显示,美国以168.71的指数值处于第一阵列,德国、日本分别以125.65和117.16的指数值位居第二阵列。处于第三阵列之首的中国指数值为110.84,同属第三阵列的韩国、法国、英国依序排列。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三点软实力“不如人”:“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水平和效益,特别是盈利能力。”

据了解,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特别是2019年占比27.1%,是2012年(31.5%)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答记者提问时,针对制造业比重逐渐下降现象作出解释,“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保持制造业比重,是一个久久为功、不断坚持的过程。”

那么,中国若想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需要多长时间?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

苗圩认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不仅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将带来产业安全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强调“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如此看来,在加快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快”,又要“稳”,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保持战略清醒,既要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也要咬定目标不放松。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