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中国拟立法完善行政处罚程序 增加文明执法内容 中国发布《伊斯兰教朝觐事务管理办法》 《医疗健康物联网白皮书》在福建发布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名单公布 中国拟立个人信息保护法 起草过程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先行先试!深圳开启科技创新新征程 境外损害中国公民个人信息者或被列入“黑名单” 山东:省内已检测流出青岛市人员225345人 均为阴性 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第三批就业合作企业 中国拟修法明确对违法食用野生动物说“不” 贵州打造中国首个720度全仿真省级脱贫攻坚网上展馆 中国各省(区)藏语系佛学院共商藏传佛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海南省政府发布台风二级预警 两大机场已取消航班139架次 一场“迁徙”,几番“播种”——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探路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展开 国家点名,没你不行! 上海国资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年内新增投资2000亿元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水体联保方案出台 中国退役军人保障工作失职渎职行为或将承担法律责任 中国政府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捐赠呼吸机 我国拟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 强化源头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河南用水定额标准新修获批 12月2日正式实施 青藏高原生态“伤疤”修复记:“垃圾沟”蜕变“生态后花园”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杨树军一审获刑十二年六个月 健康管理产业该往何处去?分布式创新正当时 基因编辑疗法领域单笔最大融资达成!博雅辑因完成4.5亿元B轮融资 刚签大单,强生新冠疫苗研究因不明疾病暂停 三花智控发布股东减持计划,5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22.17万股 创投表现欠佳促使转换思路?软银愿景基金计划上市 出尔反尔?美国威斯康星州拒绝为富士康提供30亿美元税收补贴 购物新时代!我国电商用户已达3.09亿,产业规模达4531亿元 海关总署:我国外贸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双节”网购现报复性消费 迎战“双11”电商巨头忙抢位 海关总署: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 同比增长0.7% 海关总署: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进出口6.75万亿元 东北31城小学生6年数量变化:少了50万人,仅3城正增长 刘世锦:需要倍增中等收入群体 目标9亿人 市值一天暴涨8600亿!发布会前夕苹果股价大涨逾6% 上任不足一月即陷“学术门”风波,菅义伟重蹈“短命首相”覆辙? iPhone12发布在即 产业链多股逆市走强丨牛熊眼 台积电三季报发布前夕:华为、苹果备战5G赛道首场对垒 “60/40”多元化投资组合策略不再奏效?投资者另寻他方平衡风险 商业精英痴迷戈壁,融合文体旅的大敦煌目标是文旅特区? 斯坦福师徒住对门,同拿经济学诺奖:拍卖理论打破“赢者诅咒” 三季度上海高收入消费者信心最高,青年消费群体较为乐观 三季度上海投资者信心指数大幅上升,企业家盈利信心增强 印度纺织订单转移至中国 工厂国庆加班赶进度 我国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0.7% 年内首次转正 出租车对网约平台依赖性增强 交通部称鼓励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电商卖家遭遇“薅羊毛”,手滑困境并非无解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从研究到应用:中国已全面开建国家地震预警工程

2020-10-13 15:27:56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10月13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组织地震专家科普解读可有效服务减灾的地震预警技术时透露,历经从研究到应用的发展,中国在技术研发和系统试验上已形成并打通了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全面开展建设。

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

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金星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马强研究员介绍说,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与信息技术,争分夺秒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并跑在它的前面将警报信息传至用户的技术。

当前,用于尽早捕捉地震信号实现地震预警的一张实时地震监测大网正在全国加紧铺开,位于北京的国家台网处理中心和各省级处理中心正有序建设,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迅速增多,通过手机、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发布机制正积极推进。

两位专家表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正逐步投入使用,可以预期,它将在减轻地震灾害、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形成并打通地震预警全链条

金星和马强指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2009年12月立项,标志着中国的地震预警应用进入系统化研究和示范性应用阶段。

目前已相继在首都圈、福建沿海、甘肃兰州、粤东、川滇交界等地区开展一系列试验和示范,并进一步试验测震仪、强震动仪和地震烈度仪等多观测资源融合预警方案,研发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接收终端,形成并打通了监测站点、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急处置的地震预警全链条,具备全面铺开的软硬件条件。

此外,地震预警信息对重大工程的服务也在有序开展,例如,高速铁路已建设覆盖铁路线路总长度约1.3万千米的地震监测站点,整体覆盖率已近40%。

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开建

两位专家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实施,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建设由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构成,台站间距在10-15千米左右,总台站数超过1.5万台的高密度综合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台站观测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及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根据破坏性大震发生的不同情况,在重点区震后5-10秒,具备原地报警、灾害性地震预警、警戒性地震预警和远震大震预警能力。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完成后,由地震部门经政府授权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专用接收终端等方式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专业用户等提供不同类型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四川、云南等先行先试省份,部分地区已具备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2019年至2020年7月,四川省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地震预警系统均实现有效处理。

地震预警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金星和马强认为,在地震预警技术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其社会属性越来越突出,减灾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地震预警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和极短的应急时效性。地震预警信息一旦发布,留给人们的反应和应对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这将使民众和社会自行转入应急状态,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他们强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统筹利用广电媒体、互联网、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各种手段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并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积极引导社会和民众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建立地震紧急处置体制,掌握科学避险技能,以最大限度发挥减灾效益。(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