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代表委员热议预算报告 大棋局中如何精准落子——从全国两会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力点 专家建言:“现在是提出城市群的最好时机”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保护国家的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协同全社会之力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张雪樵:“以鲜活的监督案例诠释民法典精神 引领社会进步” 马永生委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城市更新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人民网评: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篇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践中被广泛接受 谢茹委员:织密疾控“防护网” 筑牢健康“隔离墙” 今年的议案,就是明年的民生期待 外媒:“中国能够保持长期平稳发展” 吴谦:妄图分裂祖国的坏分子绝不会有好下场 “加减乘除”,读懂2021年“国家账本” 多省份定下2021消费增速目标 买买买热情如何激发? 一批新线新站加快建设,京津冀轨道交通网将越织越密 两会今日看点:人代会听取常委会、“两高”工作报告 帮助海外中国公民抗击疫情 王毅给出三个好消息 张近东:大力推进技术赋能,充分释放乡村消费升级潜力 内地学者:中央主导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正当性权威性无可争议 宠物烘焙师、密室设计师……新“零工时代”正在到来 降低年轻人育儿成本 代表委员支招“减负” 全国政协委员:“发掘+发展”为青海“民族团结树”固根繁叶 中新时评:中国为海外同胞送去更多“踏实” 人民网评:香港不应错过的“十四五”机遇 春天里的奋进力量——直击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 新华网评: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 湖南代表团拟以“全团力量”提出建立“三个高地” 人都去哪儿了?——企业、员工、专家、官员共话制造业用工问题 “为什么儿科医生紧缺?”——一个民生问题引发代表热烈讨论 王毅吁印度与中方相向而行 造福27亿中印人民 刘家强委员代表民革中央发言:始终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男女共担家庭责任 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 两会就业议题:63.9%受访者关注薪酬制度 “医生该忙看病还是该忙论文?”——一场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分组审议现场的讨论 未来5年,美丽中国什么样? 图表丨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幸福: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海外专家学者热议两会民生议题 黄建盛委员:加大重农抓粮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家人追忆戍边英雄肖思远:打小爱看许三多 立志要当兵 耗资巨大的核科学基础设施如何用好 王志刚: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比重首次超过6% 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为人民负重,对世界尽责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姜涛代表:落实毕业生待遇,吸引年轻人进技校 家校边界不清、App泛滥……这些教育“焦虑”怎么破 两会国是厅|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陈薇委员: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刘家成委员:以优秀文艺作品激扬社会正气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代表委员热议预算报告

2021-03-08 09:36:35来源:法治日报

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代表委员热议预算报告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各界关注。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关键词令很多代表委员印象深刻;“提质增效、更可持续”,预算报告中今年财政政策的定位让广大代表委员备受鼓舞。

翻看被称为“国家账本”的《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会发现今年尤为特殊——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继续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

多位代表委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2020年,中央财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优化结构”“不急转弯”,今年预算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充分说明,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操作上将更加精准有效,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将大幅提升。

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这是今年预算报告的鲜明特点。

预算报告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合理安排赤字、债务、支出规模,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

财政部部长刘昆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支出要提质增效、用得其所,回应人民的需求,让老百姓更多受益。

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更可持续,覆盖内容很广。

“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刘昆介绍说,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总额3.57万亿元,增加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1.5万亿元。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规模超过8.3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财政厅厅长谢忠岩同样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透明度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取得巨大成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谢忠岩说,今年的预算报告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安排,建议在今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编制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的重要决策参考。持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推动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更多领域发展,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既新又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将2.8万亿元中央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范围,充分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彰显了“财为政行”的担当意识。

刘兴云认为,考虑到今年地方各级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期待中央财政在增加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较低地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倾斜力度,帮助基层牢牢守住“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减税降费政策激发企业活力

2020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给企业注入了稳健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激活了企业发展的“一池活水”。

预算报告透露,2020年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

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

“2020年,君乐宝享受税费减免3464万元。让企业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总裁魏立华看来,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多、覆盖广、措施实,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有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坦言,疫情突如其来,奥盛集团也措手不及,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激励,更好地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看来,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仍然是今年的重头戏之一。

预算报告提出,2021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降低增值税的税率与扩大抵扣范围并举,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从而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和潜能。”魏立华期待,未来继续通过释放税收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认为,预算报告虽然未提及今年减税降费“具体容量”,但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是制度性、常态化的,这是我国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步入稳步发展轨道背景下作出的调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长期来看,群众和企业的减负会越来越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指出,国家今年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政府过紧日子,仍然是今年的一项要求。根据预算报告,2021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沈开举分析说,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中央加大优化支出结构力度,坚持精打细算,继续过紧日子,实际上是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刘兴云指出,政府过紧日子,不仅仅是应对严峻经济财政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贯彻落实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中央本级支出连续第二年负增长,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挤出资金增加对地方的支持,为地方各级各部门作出了表率。”刘兴云说,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压减会议、差旅、培训等一般性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低效无效支出、压减各类财政存量资金,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与中央本级支出“大幅压减”不同,基本民生支出,预算报告仍然沿用“只增不减”这个关键词。

预算报告提出,继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73亿元,支持地方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这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沈开举认为。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预算报告同样作出相关安排,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561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