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可担刑责,保护与震慑并行不悖 青岛新冠肺炎疫情由社区感染引起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人民日报:绝不给“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AI阅卷“翻车” 其实是“翻”在了自然语言处理 中国科研团队国际首创“三合一”海底探测“神器” 中国再次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 打破信息孤岛加速融合共享,让数字政府建设跑出“加速度” 山东全省派出210人核酸检测队伍驰援青岛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效显著 平均降价一半多节约539亿 对于这些“扶贫”骗局,基层干部为何敢怒不敢言? 一限了之?城市治理切忌“顾头不顾尾” 上甘岭精神与年轻人的对话 三季度GDP公布在即 中国官方释稳经济明确信号 广州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 行政处罚法修订草案二审 下放行政处罚权条件进一步明确 抗疫加速中国医疗数字变革 赵立坚:蓬佩奥就像一部复读机,反复播放着反华磁带 中国拟将“自洗钱”、组织使用兴奋剂等明确为犯罪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青海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反馈意见 出口管制法草案三审 进一步强化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中国拟立法对出口国家禁止出口管制物项追究刑事责任 湖北计划3年建设1020万亩高标准农田 中国拟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 对违法食用野生动物说“不” 针对印度方面在中印边境地区建桥 中方回应 《青海省藏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正式出版发行 我国立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收集用户数据要事前告知取得同意 赵立坚:蓬佩奥已成为虚假信息传播者、谎言制造者和仇恨煽动者 解放军报评论员: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丁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任何对台军售计划 停止售台武器和美台军事联系 川渝统一战线将重点开展五个重点项目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王毅:美“印太战略”损害东亚和平与发展前景 广东少先队建队71周年主题队日活动在佛山举行 青海省出台首个消费品召回指导性文件 加强父母等监护职责 中国修法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安全 阿拉伯民调显示超半数民众肯定中国外交政策 中方回应 中方:加拿大应让孟晚舟女士尽早平安回国 搬掉阻碍中加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山西剩余的2.1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行政处罚法修改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程序 检察机关分别对扎西江措、吴蟒成决定逮捕 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三审 为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长江保护法草案二审 拟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五眼联盟”要求科技公司在加密程序中“开后门”中方回应 以深圳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数说“十三五”丨清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一个都不少”! 河南警方开展“雷霆9号”行动 集中严打食药环等犯罪活动 限高设卡缘何久治不绝?专家:根子在错位的政绩观 北京:让企业享受到“接诉即办”的“市民服务” 美股财报季前瞻:利润降幅收窄,复苏或静待2021年 汇顶科技再遭减持 市值8个月缩水1000亿 公司回应四大原因!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12岁可担刑责,保护与震慑并行不悖

2020-10-14 09:26:42来源:新京报

12岁可担刑责,保护与震慑并行不悖

■ 社论

有条件、附程序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法,对未成年人的追责标准从“年龄”回归到“案件本身”,更加契合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许。

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其中关于“有条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引发了强烈关注。草案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至于修法背后的用意,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表示,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对此,二审稿拟“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另一方面,统筹考虑刑法修改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关问题,在完善专门矫治教育方面做好衔接。

这些年,随着部分案件案情的披露,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公众讨论的社会热点议题。当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深入讨论与审慎调整,或有助于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建构探索与逐步完善。

未成年人司法在创设伊始,便将核心关注点聚焦在问题未成年人的“救赎”上。从历史承袭性及现实稳定性来看,“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仍有其重大现实必要性。然而,对部分未成年犯罪人网开一面并不一定能达到初衷,有时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对某些低龄未成年犯罪人(特别是实施严重犯罪的未成年犯罪人)因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予除罪化处理,可能导致公众情感的反弹,进而对少年司法制度产生质疑。

从挽救未成年人的初衷和相关法律条文看,司法机关的处理有其正当的依据和考量。但从社会的反馈来看,司法公正的光芒选择性投射在少部分实施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身上,被害人以及公众则可能就无法及时感知到司法保护的光与温度。

而简单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未成年人犯罪及再犯问题,特别是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等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犯罪的问题。

此番有条件、附程序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法,其实是将对未成年人的追责标准从“年龄”回归到“案件本身”,切实回应了民众对司法与公平的朴素认知,也纾解了民众对少年司法的犹疑。

此次草案审议稿也确实体现了“两条腿走路”的思路:一方面将刑事责任年龄有条件(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附程序(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地降低至12岁;另一方面,统筹考虑法律间的衔接,对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未成年人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联合国大会于1985年11月通过了《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引入“适当程序”和“福利保障”的原则。其中,规定了各国未成年人司法建构的基本目标:“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保对少年犯作出的任何反应均应与罪犯和违法行为情况相称”。

当前的审议稿所反映出的立法精神,与规则是相契合的。即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处理,既要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也应以实现刑责相称为目标。也就是说,要更加注重“挽救未成年人”和“社会对正义的期许”两者之间的平衡。

说到底,年龄只是评价犯罪行为可责性的一个方面,免责、挽救、矫正、入刑——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要回归到个案中去研判。过分强调保护或一味重刑,都是不合理的。针对每一起案件、每一个未成年人做出符合正当程序的处理以及符合公平正义的判决,才是对未成年人群体、对公共利益的真正守护。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