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中国海洋事业新纪录频现 美国大选不应滥用“中国问题”做戏 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对学术不端实行一票否决 两部门: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 中国最大的万吨级大型海事巡逻船在广州出坞命名 “上帝视角”看地球 高分多模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发布 我国无人直升机创起降海拔新纪录 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致函日本各界友人 CNNIC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 中秋国庆餐饮在线预订同比增长37%,商家发力线上运营备战黄金周 重磅!上海今年底将在重点领域对部分塑料制品进行限制 入股城市纵横!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新动作 泰尔茂投资辰德资本医疗基金,支持中国新技术 百度史有才、李忠军等被警方带走,涉嫌非法广告业务 谷歌效仿苹果?安卓将开始对应用内购买抽成30% 新基建新经济高峰论坛举行—— 共话新动能,实干新基建 数千万元!团队协同类SaaS产品蚂蚁分工完成Pre-A轮融资 华为鲁勇:发展联接计算产业 打造全场景智慧 中小企业的福音?阿里巴巴将推出数字贸易体系 良心记者揭秘:蜂蜜市场骗局,她亲赴深山后,发现惊人真相 QFII、RQFII新规落地 专家表示外资中长期加配A股动力增强 公告点题|9月28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中国企业500强都在哪:北京遥遥领先 山东为何超江苏浙江 孟晚舟再次出庭 华为最新回应 四季度投资新兴市场需谨慎?这些机会值得考虑一下 受益光伏装机增长预期,上游产业链蓄势待发 QFII能投国债期货了,外资机构如何看债市“入富” 世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体遭受疫情带来三重冲击 这些投资,一看都是骗人的 国美用平台化思维重组架构 与格兰仕打造厂商共建样本 确诊病例超六百!英国32所大学暴发新冠疫情,数千学生自我隔离 阶段性调整或已近尾声,节前这些布局良机不该错失 BesTV+流媒体战略推动“进博好物” 资本市场开放再进一步,QFII投资范围扩大如何影响A股? 首届外滩大会来了,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全速前进 蚂蚁战配基金喊出“1元打新”,渠道之争让银行压力山大 盘前必读丨深深房A回应重组进展,广州浪奇近6亿存货不翼而飞 医保个账资金可买长护险,3亿老人5年内可享社保第六险? 长假将至,闲钱放哪儿最合适?送上国债逆回购薅羊毛攻略 监管严控涉房类贷款规模增长,个人房贷额度也收紧 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生变,外资车企“猛攻”电动车 欧美新冠“特效药”消息不断 专家称是否有效需要更多证据 神龙汽车获PSA 四亿元资金补助,明年增资扩股 市场仍处于持续筑底阶段 关注低估值蓝筹股的投资机会丨有看投 世界最大考古博物馆明年开幕,镇馆之宝是最神秘法老宝藏 九部门: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学校可免文化考试 全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发布:降低重点人群疫苗接种费用 贵州省3年内将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1万套 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重大翻译工作审评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乘风破浪,中国海洋事业新纪录频现

2020-09-29 15:26:20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9月28日,“雪龙2”号结束首次北极任务,顺利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5年来,从极地到大洋,从深海探测到天眼瞰视,一批包括“雪龙2”号在内的“海洋重器”投入应用,助力我国海洋事业乘风破浪。

潜水器实现谱系化

建设海洋强国,依赖于关键技术与装备能力的提升。

“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

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此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长、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说。

与此同时,无人潜水器持续发力。2020年,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7米的“海斗一号”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海洋调查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科考船是开展海洋调查的载体。

5年来,“嘉庚”号、“深海一号”、“东方红3”号、“中山大学”号等一批大吨位科考船投入运行,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这些创纪录的船只,成为我国进军海洋的利器。

2017年5月,我国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则实现了世界首次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

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对极地科考来说,破冰船是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

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当年11月,“雪龙2”号与“雪龙”号首次实现“双龙探极”,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

从极地大国到极地强国,航空力量堪称科考的翅膀。

2017年1月,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从南极中山站起飞,历经4个多小时,飞越1316公里的茫茫冰雪高原,成功抵达南极冰盖之巅。“雪鹰601”的加入,使我国南极考察空中调查和保障能力得到极大加强,我国极地考察正式迈入“航空时代”。

经过“十三五”,我国建成了“两船六站一基地”的极地考察保障平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南极恩克斯堡岛的选址奠基,开启了我国南极事业的新征程。

2017年5月,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我国首次担任东道国。中国政府在此期间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性质的南极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科研领域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19篇上升到2016年的157篇,实现了我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突破。

海洋卫星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9月21日,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运行于倾斜轨道的大型遥感卫星,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范围、观测效率和观测精度。

目前我国有7颗在轨运行海洋卫星,6颗是“十三五”期间发射的。其中,2018年9月成功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开启了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新时代。当年10月成功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由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并成为全球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星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卫星观测能力、应用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总结。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而海洋动力环境预警实现海况预报,将产生诸多可持续、可预期的收益。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