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因“三线建设”崛起 被“三线精神”孕育 3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创新高 4日预计发送925万人次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尹家绪被调查 千里祭奠未曾谋面的爷爷 云南耿马暂停多片区各类经营活动 飞离芒市需核酸检测证明 今日清明,壮诗豪词祭英魂 踏访中国革命老区:清明慎终追远 红色旅游升温 雷锋心语——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证监会拟对5起案件线索举报人给予奖励 “土豪”现金分红又来了!吉比特拟“10派120元” 财鑫闻|茅台大涨5%!抱团股加速回温,A股“4月决断”哪条才是主线? 经济大家谈 |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 直击广西武警特战队员训练:激战正酣火力全开 大学生给译作差评、被“人肉”出来公开道歉:该认错的是谁? 美国马里兰州连续发生枪击案 已有四人死亡 直击台铁列车出轨事故现场:将开始取证,抢修等后续工作 【中工漫评】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变现”难题 让科研人员“创有所获” 清明祭|记住英雄的样子,点亮青春之光 删好友、改朋友圈……微信外挂“海贼王”主犯宣判 悼念戍边烈士王焯冉:全国各地近五万人自发献花祭英烈,奶奶仍在等孙子回家 【网络中国节 清明节】鲜花祭祀让清明更“清明” 人民论坛漫评|“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学党史 祭英烈 这本书告诉你百年前中国怎样吹响建党集结号? 台铁出轨悲伤笼罩 舆论质疑官方有“甩锅”之嫌 巴基斯坦轧花厂家协会:BCI抵制新疆棉花毫无根据 新华社评论员:赓续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张荣解码百年厦大文化特质:锚定世界一流大学 走亲戚 增互信 促合作 中国与东盟构建更紧密命运共同体 北京市新冠疫苗接种突破1000万人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1例 其中本土病例10例均在云南 《瞭望》刊发文章:中国汽车何日不再因“芯荒”而“心慌” 构筑免疫屏障 我国有能力达到每天1000万人接种疫苗数量 各地殡葬服务机构提供多种便捷服务方式 满足祭扫群众需求 青海“十三五”期间超额完成治沙任务 “这里给我留下非常正面的印象” 春来植树正当时 多地开展形式多样国土绿化行动 发挥党建优势,黑土地上“老字号”国企续写华彩篇章 直击瑞丽战“疫”:送碗凉米线和洋米,给护着我们的人 牢记光辉历史 发扬优良传统 人民论坛漫评|“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大漠里的精神高地——清明时节探访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凭吊邵云环等烈士 共筑全民免疫长城 国产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有保障 全国铁路增加运力应对客流高峰 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前行力量 【中工漫评】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变现”难题 让科研人员“创有所获” 王毅同韩国外长郑义溶举行会谈 李大钊之孙现身祖父故居诵《青春》追忆先人 祭祀踏青好清明——清明小长假首日见闻 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 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四川攀枝花:因“三线建设”崛起 被“三线精神”孕育

2021-04-04 12:26:14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攀枝花4月4日电 题:四川攀枝花:因“三线建设”崛起 被“三线精神”孕育

记者 王鹏 安源

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的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五十多年前,几十万建设者云集这片“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五十多年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高炉依然炉火熊熊,一座崭新的“花城”矗立在金沙江畔,散发着沁人的芬芳——“三线精神”。

“去西昌时,走的是刚开掘的土路,且山高谷深,危崖峭壁,在泥巴山还差点翻车,一路上惊心动魄。后来在攀枝花,住席棚子,睡木板床,喝江水。”82岁的原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工程师张庆生已退休多年,回忆当年的岁月,她有些感慨,更多的是平静。

2020年的攀钢。 高阳琼 摄2020年的攀钢。 高阳琼 摄

张庆生是重庆人,1964年从重庆大学冶金专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西昌四〇公司,随后便去河北承德参加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在当时,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还是世界难题。

无数次失败,无数次探索。张庆生记不清是在多少次试验后,终于炉况顺行,渣铁畅流。高炉前一片欢呼,她激动地哭了。试验成功后,她来到了攀枝花,只因为这里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刘家成 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刘家成 摄

回忆初到攀枝花的景象,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苦。攀钢厂址选在一个名叫弄弄坪的地方,最初这里还是一块坡地,数万建设者“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张庆生回忆,每次回重庆,她都要带回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手纸和明矾更是必需品——那时的攀枝花除了精神和人力,什么都缺。

从平整土地建设厂房到正式投产,攀钢只用了5年。1970年7月1日是所有建设者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攀钢一号高炉投产,火红的铁水染红了厂房,人群的欢呼盖过了金沙江的涛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好人好马上三线。(资料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上世纪六十年代,好人好马上三线。(资料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

也正是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极端艰苦条件下,建设者们攻克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建设成套钢铁厂、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等世界难题,建成了大西南最大的现代工业基地,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期间,西部建成了将近两千个大中型工业、交通基础设施。”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海皓说,1981年和1964年相比,三线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92倍,三线建设对于改变中国生产力布局和均衡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攀枝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过去都是荒山野岭,建设发展成为著名的钢城。”

如今,攀钢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钛原料钛加工企业,从这里产出的钢轨占据国内40%以上市场份额,出口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京津高铁、青藏铁路高寒地段使用的都是攀钢的钢轨。现在的攀钢是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钢轨制造服务商。

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帐篷搭在山窝窝。(资料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帐篷搭在山窝窝。(资料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

攀钢钢铁冶炼的炉火熊熊燃烧的同时,攀枝花也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目前已是全国著名的阳光花城、康养胜地。而当年的“三线精神”,也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

近年来,攀枝花不断挖掘“三线建设”时期的文物、资料,打造博物馆、文化长廊,再现燃情岁月,以物育人,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三线精神”。

走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当年的场景还原映入眼帘:解放牌卡车“鼻梁”挂着大红花,“背”上插满红旗。旁边群众敲着红皮大圆鼓,振臂高呼,“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在攀枝花公众场所,“三线精神”更是随处可见。人流密集的阳光大梯道坡面,刻着二滩大坝建设、攀钢出钢的浮雕;“渡口记忆”街区建筑墙面,挂着“三线建设要抓紧”的老照片;攀枝花学院草坪上,用雕塑展现工人们探矿炼钢的情景……

“三线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重大项目,构成了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世光说,三线建设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创造的伟大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放在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程中来研究和评价,高度关注、深入挖掘。(完)

【编辑:苏亦瑜】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