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情结”:程序不公背后的实质不公 刁大明:从中美关系的历史中吸取养分 “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四类23项重点任务 三部门:鼓励有条件地区独立建设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 河北推出交通管控“七项禁止措施” 力保疫情期间通行顺畅 石家庄战疫见闻:未被忽略的太行山村 安徽检察机关三年批捕逾六千名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 雄安这一年:“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规划建设 石家庄:对以中高风险地区为主的全市域开展全面消毒 吉林市派遣流调队伍驰援通化 一边舍得花钱一边能省就省 年轻人消费你看懂了吗? “流动的污染”需要监管,更需要帮助 沈阳市连续7天“零新增” 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阶段 2021年西藏“两会”聚焦“十四五”与2035年愿景目标 齐鲁对外文化交流突破疫情之隔“云上开花” 四川道孚:套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 “蝇贪”任性用权被查处 蓬佩奥连发数十条推特历数对华“功绩” 华春莹:这是损害中国也损害美国利益的罪证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黄坤明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河南“十三五”成绩单:进出口总值累计2.78万亿元 中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完成初次评审 你pick哪个? 大连2个中风险社区解封并降为低风险地区 检察机关依法对黄强、贾小刚、曹文敏、陈晓华提起公诉 克拉夫特与台湾学生视频连线 外交部:系潜入联合国大会厅摆拍 重庆财经学院揭牌 系渝首所以“财经”命名本科高校 蓬佩奥称中国阻碍病毒溯源 华春莹:“说谎先生”的“最后疯狂” 上海石库门里的“红色火种”: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史” 俄罗斯宣布启动退出《开放天空条约》国内程序 中方回应 中方回应特朗普政府打压华为供应商:将继续维护中企正当权益 外交部:对美方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的行政官员进行对等制裁 陕西百吉矿业爆炸致21人遇难案件终审判决 多人获刑 贵州: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让教育督导“长牙齿” 河北推出交通管控“七条禁令” 力保疫情期间通行顺畅 美方又对6名中国官员实施制裁 中方已决定对等制裁 NASA关键性火箭测试失败 美国登月计划或被迫推迟 详解经济年报三大亮点:消费逐季复苏 民间投资转正 废旧电池去哪儿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亟待规范 一只热股丨广汽集团独家澄清:“快充”+“长续航”分属两个电池项目 年内均推出 首批特斯拉国产Model Y交付 上海年产能有望突破50万辆 北京市疾控中心: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聚集 当庭被捕!三星掌门人李在镕获刑2年半 称后悔向朴槿惠行贿 2020年楼市关键指标飘红 房企资金状况持续改善 物流货运“最后一公里”助推轻型商用车电动化 俄罗斯也学美国退群!普京把美俄关系难题抛给拜登 半年市值腰斩,南极电商继续下跌,资金博弈激烈 北向资金今日净流入16亿元,净卖出五粮液12.02亿元 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当事人回应:在做康复治疗 三个交易日下跌近25% 机构加仓酒鬼酒2.3亿元 机构今日买入这13股,卖出南极电商6606万元丨牛熊眼 北京证监局:指导辖区公司加强生猪期货宣传 财政部首次公布2年期国债收益率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名校情结”:程序不公背后的实质不公

2021-01-19 09:29:42来源:光明日报

“名校情结”:程序不公背后的实质不公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劳动力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以第一学历毕业院校是否属于“双一流”高校或传统的985、211高校作为筛选门槛,限制第一学历为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应聘求职,导致普通高校毕业生与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差距拉大,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用人单位第一学历偏好,

主要出于招聘成本与人才甄选相互平衡的考虑

第一学历偏好,本质上是用人单位的人才筛选问题。从用人单位角度,以第一学历“985”“211”作为筛选条件,增加了筛选效率,是招聘中更加省时省力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学历为“985”“211”或“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向劳动力市场发送了个体价值的信号。用人单位认“985”“211”或“双一流”的高校毕业生,是已经经过了高考筛选的优秀人才,其在用人单位能够创造出更高价值,更容易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尽管这样的招聘甄选方式可能会漏掉普通院校中的佼佼者,但其所节省的招聘成本可以弥补遗漏优秀人才的损失。

大部分在招聘中有第一学历偏好的用人单位,一般都是在第二学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再通过第一学历进行筛选,属于优中选优,较少存在无视第二学历而仅凭第一学历院校就做出招聘、录用等决策。这样的决策可能既不符合招聘的经济性原则,也容易导致各类法律纠纷的发生。总体上看,用人单位第一学历偏好的主要原因,还是招聘成本与人才甄选相互平衡的考虑。

以高校招聘教师为例,许多高校在招聘博士学历的教职人员时,要求求职人员第一学历须为“985”“211”等重点高校。甚至很多自身属于非“985”“211”的高校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中频频出现,甚至出现在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尽管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未公开说明第一学历偏好,也未以其作为招聘条件,但在实际录用中仍会采用第一学历作为标准,这样的标准最终会被求职者所知晓。众多因素导致了用人单位第一学历偏好的产生。劳动力市场高学历毕业生供求不平衡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学历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而高质量岗位增长有限,导致求职竞争加剧。企业优质岗位的门槛也不断水涨船高。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可以感知到招聘中存在着学历“査三代”现象。“名校情结”是产生该问题的心理因素,用人单位将第一学历为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视为提升组织影响力的手段。

除录用结果的差异,

在起薪水平、工资涨幅、晋升机会等方面也存在第一学历偏好

除了录用结果的差异,第一学历偏好也可能向人才使用的其他方面延伸。例如,在起薪水平、工资涨幅、晋升机会等方面,都有第一学历偏好的存在。如果这些方面的差异有业绩成果作为支持,是符合法律与企业用人规范的。但如果仅凭第一学历是否重点院校做出对不同毕业生差别化的待遇,则可能涉及就业歧视,用人单位会面临法律风险。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第一学历偏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首先,第一学历歧视会加剧普通院校毕业生求职焦虑,增加普通院校毕业生的求职困难。特别是普通院校的优秀人才被用人单位不公平地排斥,丧失了就业和发展的机会。第二,第一学历偏好会加剧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历价值分化,加剧教育不公平与高校过度分层,进一步增加高考的竞争程度,导致就业压力向初等教育传导,造成社会教育压力普遍增大,推动过度教育与慢就业现象蔓延。第三,第一学历偏好可能导致组织内的不公平。第一学历偏好应用于招聘甄选,本身就是用人单位筛选能力不足的表现。如果第一学历偏好向组织内其他用人方面延伸,那么既破坏了组织内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也违背了科学的用人观,是对人才的不公平评判。第四,第一学历偏好可能加剧高学历浪费。一些社会公认的实力强、待遇高的用人单位即使在非专业性、非技术性的普通岗位,也不考虑岗位实际任职资格,仍然使用重点高校毕业生作为录用标准,造成了高学历人才浪费。

用动态调整的“双一流”替代之前的“985”“211”工程,是防止资源、身份固化的有效尝试。此外,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在高校举办的招聘会上,发布限制高校等级的招聘要求,即企业招聘信息上,不得提“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这样的字眼。人才使用其他方面的第一学历偏好,虽尚未有专门的政策规制,在司法层面也很难被判定为就业歧视,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规定是无限制的。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限制应当符合目的、手段的合法合理性要求,如盲目跟风脱离了用人实际,则存在歧视的嫌疑。

过分强调第一学历,不考虑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是用人单位基于买方市场的强势所采取的破坏社会公平的行为,是以标签化的管理方式代替对人才真诚的理解与关怀。程序不公平最后可能导致实质不公,影响整个社会的正确人才观的形成,影响社会的人才评价和人才使用,影响当前中国国情下人才开发实践与创新国家的建设,进而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推进与实现。

(作者:张成刚,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