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 【中国的脱贫智慧】深山蝶变 中国科协:科普创作肩负激发民族科学梦想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重任 中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外交部评澳研究所涉华报告:充当反华工具的又一例证 人民网评: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太极拳、送王船申遗成功 中国总数居首 媒体:对个别省份电力暂时短缺不必太紧张 “绕落回”全程保障 揭秘嫦娥五号的探月“神器” 加速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智慧城市” 驻华大使在“转折之城”遵义探寻中国脱贫“秘诀” “祖国是最坚实的后盾”——2020年中国领事工作综述 嫦娥五号:创造五项“中国首次” 44年来再获月球样品 “嫦娥”回家后,还有哪些新期待 CSSCI最初设计者怎么看破“唯论文” 学术评价该往何处去 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 检察公益诉讼堵住养老金冒领漏洞 偶遇“玉兔”、贴暖宝宝、换迷彩服 “嫦五”返程“萌点”多 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土”如何存储、分配与研究? 澳一研究所称中共持续对澳媒进行影响和审查 中方斥其“谣言制造机” “太极拳”“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航天局:待近地轨道空间站建成后 再论证是否发展载人登月 医保局:冠脉支架集采中选产品以中选价为支付标准 内蒙古首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年底实现 中方:将继续支持加勒比国家防控疫情、恢复经济 甘肃省物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何宗仁接受审查调查 好消息!“太极拳”“送王船”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安徽芜湖湾沚区的“两山”理念路径实践 河北衡水中学70周年校庆倒计时启动 历届校友忆“衡中3年” 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三十五项故障预案一项都没用到 建设全面提速 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中国采集的月球样品将在毛泽东故乡进行异地灾备存储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案件81366起 体美劳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与主课地位有持平之势 汪文斌驳中国影响美国大选有关说法:纯属无中生有 【地评线】嫦五归来:收官之作,更是奠基之作 香港理大揭秘:如何助力嫦娥五号月球“挖土”成功? 综合消息:世界瞩目嫦娥五号凯旋 西藏日喀则发布“十三五”成绩单 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 未来5年我国种业如何发展?力争3年内完成现有种质资源登记任务 未来还需要老师吗?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该如何应变? 外媒:月球样品会否与NASA分享? 中国国家航天局:愿意合作但美国政策限制 莫让“结案指标美容”诱发年终立案难 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高点站位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再添“国际朋友” 嫦娥五号凯旋归来 中国有了往返月球“双程票” 京津冀教育资源合力 打造未来之城雄安优质化教育 网售处方药:方便买不意味可随便卖 宁夏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部分地区为何“限电”?电力供应能否保障?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

2020-12-18 09:31:52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2月17日电 题:“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金津秀、王莹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包括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以及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等。

记者采访发现,以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在科研活动中盛行,一直在高校和科研界饱受诟病,导致科研学术界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等乱象。教育部出台政策意见做出规范与引导,但“唯论文”如何“破而后立”,值得进一步思考。

“唯论文”难倒“英雄汉”

意见出台后,获得不少高校教师的肯定和点赞。“‘唯论文’的危害性确实越来越大,整治行动正当其时,对营造纯粹的学术生态,改变学术功利化、浮躁化会有很大帮助。”长春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卜长莉说。

论文,一直被业内称为评价科研人员的“硬通货”、科研活动的“指挥棒”,事关科研人员的前途和未来发展。记者采访多地教师和科研人员发现,尽管他们年龄、工作单位和从事科研领域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唯论文”之难,导致一些科研学术怪现象。

——教师不会讲课,医生不会手术。吉林省一所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说,将论文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为了评职称、要“帽子”,一些老师不再重视教学工作,“越来越不会讲课了”。长春市某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根本不敢上临床做手术,“因为毕业需要的就是毕业论文和SCI论文,很多医学博士生只会搞科研。”

——课题未竟就匆匆结题。一位化学领域的教授说,一项基础科学研究的周期在20到40年,但很多人在某阶段有了研究进展后,明明可以再花些时间做得更完善,却要“赶时间”结束课题,甚至拼命“灌水”多发文章,只为了多申请各项基金,或是赶着评职称增加更多履历。

——盲目追赶国际热点,科研含金量待考验。受访人士提出,对于科研人员个人来说,为了提高论文影响因子,大家都瞄准热门研究领域,而不是潜心去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对国家未来真正有贡献的问题,做锦上添花的多,做原创的少。

破除“唯论文”仍面临“冰山重重”

对于“唯论文”导致的异化现象,部分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开始强化教学指标、推动人才分类评价、重视实际贡献以及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等。比如,沈阳师范大学要求,对于申评教学科研并重型教授或副教授职务,年均课时量要达到200学时。在一些高校,教师的出版教材、精品课程、讲课竞赛、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可以作为参评成果。

这些举措让过去被“唯论文”束缚的人才有了更大发展空间,有效激发教师及科研人员积极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佳从事教学13年,多次获评省青年教学名师,在省市校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但以往评审更看重论文指标,她评职称难度较大。评审标准改革后,通过参加学校“教学专用岗”的应聘,她成功地评上了副教授。

学者和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尽管从国家层面提出正确导向,部分高校也纷纷“出手”,但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破除“唯论文”仍面临“冰山重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人事处处长张树东说,破除“唯论文”,就需要有新的定量指标去评价科研成果。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评价高水平学术成果还没有一个标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很多贡献难以量化。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替代体系,很多基层教师和科研人员也都感觉困难较大,“就像很多高中生吐槽高考一样,尽管对‘唯论文’深恶痛绝,但如何建立更好的评价体系,眼下也没有什么主意。”

许多青年教师更是担忧,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但改变学术评价体系后,比如“加重同行评议权重”,科研之外是不是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呢?

制定更全面、细化、精准的学术评价体系

采访中,基层学者和科研人员认为,为了解决“破”后不敢“立”等难题,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入调研,以此制定更全面、细化、精准的学术评价体系。

“有必要增加定量指标,让学术评价体系更加全面。”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杨小兵说,设立人才评价指标,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将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维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论文可作为评价参考。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处长初蓓表示,评价体系不仅要全面,更要细化,比如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是原创,有的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拓展,有的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等,不能“一刀切”进行评价。

有学者建议,在进行同行专家评议时,也可考虑实行一种新的方式——专家评审意见可以在评审后一定时间内匿名公布,所有被评审人收到的意见都公开透明化。被评审人有权去质疑,先是匿名质疑和评审人匿名回应,而后还可以见面对质,构建一种学术信誉自净环境。

针对为了申请资金、评职称而匆匆结题等现象,一些科研人员期盼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目前,我国对科研事业的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以具体项目为基础的资助方式仍占绝大多数,如果将更多份额用于支持人才,允许部分科学家有足够的独立探索空间,更有助于实现原创性、从无到有的成果,避免将热门课题作为指挥棒,盲目陷入“跟着别人跑”的恶性循环。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