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花了10多亿”,这样的生态修复教训太沉重 我国研究生教育将聚焦关键领域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珠海横琴启动港澳青年创业孵化中心 林洁当选深圳市政协主席 中国代表近80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呼吁消除贫困以更好地促进和保护人权 个别组织将“人权问题”与北京冬奥会挂钩 中方:有违奥林匹克宪章精神 最高法指令山西高院再审17年前“紫藤巷杀人案” 小额多次、长期持续、不易察觉 警惕蚂蚁搬家式腐败 原山西省工商局副巡视员官频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 中国—东盟外语主播大赛在广西南宁启动 三峡升船机安全平稳运行4周年:提升了枢纽通过能力及效率 落区范围缩小85%以上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现多项创新 飞天网评:用勤劳的双手点亮丰收的日子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启幕 各地同庆丰收 全国“扫黄打非”办指导北京深化推进“护苗2020”行动 2020-2021年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启动 十年青海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9.75% 记者调查|警惕高端白酒涨价引发不正之风回潮 中方介绍中印第六轮军长级会谈:就缓解边境局势坦诚深入交换意见 云南机场集团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向日炎接受审查调查 新技术可根据脑电波信号生成图像信息 “慧眼”卫星新进展 发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 国家移民管理局:9月23日起恢复办理内地居民赴澳门旅游签注 中疾控发布国庆中秋出游提示:避免非必要跨境旅游 中老缅泰四国启动第97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 重点打击偷渡违法犯罪 走访中国最北自贸区:黑河片区构建向北开放重要窗口 李保东:美个别政客应遵循合作共识 担负共同抗疫责任 老厂房变身“梦工厂”折射厦门经济特区40年变迁 纽约一名藏族警察被指为中方收集信息 中方:有关指控纯属捏造 河北首开自动驾驶汽车旅游专线 将实现常态运营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应邀出席欧洲议会辩论 “扶贫脱困与人权保障”线上边会召开 新疆四级预警动态帮扶防返贫致贫 内蒙古荒漠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教育部:要布置体育作业实现“勤练” 基因编辑“猪1.0”升级为“猪3.0” 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再获突破 1499元的平价茅台好买吗?买一瓶平价茅台酒简直比“飞天”还难…… 百亿级私募连续5周减仓,什么信号?你也防一手? 两家外企的联姻:上海自贸区一项制度创新如何激发2000亿蛋糕 半数亏损,蒸蒸日上的国产动画仍然危机四伏 中疾控:国庆中秋避免非必要跨境旅游,可国内旅行 中证协发文规范基础设施基金网下投资者行为,主要聚焦这四点 涨超三倍,股价迭创新高,仁东控股很稳吗? 机构今日买入这8股,抛售国元证券3116万元丨牛熊眼 知名投资者:特斯拉不应被视为汽车公司 未来市值1万亿美元不在话下丨大咖录 共享电单车再现“彩虹大战”,非理性投放成为行业最大挑战 半天狂卖350亿!科创50ETF一骑绝尘 我乐家居连续两日跌停:公司高管与“杀猪盘”无任何关联关系 五天五涨停!这只多晶硅概念股亮了!还有哪些概念股受益? 燃料电池汽车奖补办法出炉 17亿元补贴不得用于整车生产项目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8年花了10多亿”,这样的生态修复教训太沉重

2020-09-23 09:27:14来源:工人日报

让环评、审批等制度约束成为强硬的“守门人”,将生态环境污染案件拦在其“出生”之前,遏制某些地方的乱决策、瞎指挥。不能让刚性的制度成为可松可紧的“橡皮筋”,不能让利益的诱惑左突右击、冲破监管底线,这是监管者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之策。

据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横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与翁源县的大宝山矿新山片区,历经三十余年无序采矿后,留下地质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恶果。其中,尾矿渣以及选矿废水给下游清远、佛山、广州等地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经过长达8年艰难修复,花费高达10多亿元治理费用,昔日满目疮痍的大地伤疤正在逐渐“愈合”。然而,周边酸水坑的水量仍在不停增长,成为周围生态的威胁,而消除更多衍生危害还需继续不断投入。

土壤、水系受到污染,当地农民不得不“求远水以解近渴”,还有下游百姓饮水安全遭受威胁,当地农民种植业受损等等,生态破坏的危害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说它是一场生态灾难也并不为过。而这是不少矿山污染区、工业固废污染区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共性危害。

事情的直接原因是无序开采、私自盗采,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环节,而深层根源则是决策失当,监管失灵。以大宝山矿新山片区为例,无序开采长达三十多年,其中不乏省属国有企业的参与,为何一直没有规范的开采方案?当地村干部携带受污染的水和土壤样本“去省里反映情况”,然而为何采矿、选矿、洗矿行为一直持续,并导致“被污染土壤含铝超国家标准44倍、含镉超标12倍”?

修复矿山生态迫在眉睫。不论是出于改善周边百姓生存环境、保障相关水系及下游生态安全的角度,还是从规范采矿业发展、探寻生态修复路径,以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矿山生态修复都必须加快推进。当地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政府和开发企业按照约3:7的比例承担修复成本,而这无疑成为当地政府财政的一个沉重压力。

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之难、成本之高,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样本和痛定思痛的切口——矿山开采、重化工企业开工,有关部门必须把后果、对策想在前面,必须让环评等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任由个别企业甚至部分非法滥采者发横财,而将环境破坏的恶果甩给当地百姓和当地政府,如此负面激励之下,难免会出现更多效仿者——而我们有多少个8年、多少个10亿元可以用来为少数人发财做“嫁衣”?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据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5400多万亩,其中,历史遗留矿山占用约3400多万亩。如何探索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之路,并使之成为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是在付了“天价学费”后,相关部门应着力推进的事情。

污染后的治理固然重要,但事前的科学规划、源头预防才是防止类似案例发生的关键。在不少领域,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而产生严重后遗症、后期不得不付出高昂治理成本的事件,我们并不陌生。在某些地方,只要有利于拉升GDP的项目,各环节一路“绿灯”,相关制度性的制约因素不得不为无序的招商引资让路。还有,关于环评造假的报道不少,反映出有关地方对环境危害的不重视,必要的前置关口沦为摆设。

让环评、审批等制度约束成为强硬的“守门人”,将生态环境污染案件拦在其“出生”之前,遏制某些地方的乱决策、瞎指挥。不能让刚性的制度成为可松可紧的“橡皮筋”,不能让利益的诱惑左突右击、冲破监管底线,这是监管者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之策。

希望类似案例能够警钟长鸣,唤醒更多地方学习并践行“金山银山”的正确“开采”方式。

本报评论员 吴迪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