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中国PMI深V反弹,国民经济是否已恢复正常?丨亿欧观点

2020-04-11 15:04:57来源:亿欧

2019年3月份中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不久前刚刚公布,3月份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在2月份大幅下降基数上环比回升。

其中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

3月PMI指数变化

PMI是一个国际通行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许多国家通常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新屋开工/营建指标、汇率、股指等并行,用来分析经济走势。

今年以来,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2月份采购经理指数跌至历史最低点,甚至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3月份大幅回升的官方PMI,是否意味着国内经济复苏呢?

PMI指数变化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样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2月份相比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企业在3月复工复产加快,整体经济相对于2月呈扩张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98.5%,3月29日中小企业复工率为76.8%。

复工不完全等于复产,采购经理指数反映的是经济走势的月度环比指数。仅凭单月数据升至荣枯线上,不能判断我国经济已完全恢复正常水平。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人也指出,通常情况下,当PMI连续三个月以上同向变化时,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趋势性变化。

从制造业PMI的一些分项,亦能看出目前的经济依然羸弱。

分解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对3月份PMI上行贡献最大的是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回升26.3和22.7个百分点,说明相较2月份供需出现了一定修复。从具体数值看,3月生产指数为54.1%,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2.0%和46.4%,意味着国内需求恢复其实仍弱于生产。

PMI指数分项变化

实际上与过去10年同时期制造业PMI分项指出平均值比较,3月的制造业新订单出现下滑,生产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并未明显强于历史均值。同时,供货商配送时间因物流受阻也变得更长。这都说明今年3月份中国产业链复工不全以及物流不畅的问题,对2月份的修复并没有超乎往年的强度。

再看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从51.4和44.3,下跌到45.5和43.8。粤开证券指出,相比于环比的生产和需求分项指数,价格指数更能够真实反映经济的供需情况,两个价格指数都出现回落,表明经济并不强劲。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6%、51.5%和50.9%,比上月均有所回升,但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处境更加艰难。

内外需皆弱,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冲击中国出口

疫情正在破坏全球制造业的基本原则,一些公司正考虑缩小多步骤、多国家供应链。

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WDI)显示,200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仅为6.8%,2017年上升至23.9%。截至2018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依次是欧洲、美国和日韩。三地加起来每年的总贸易额约占据中国总贸易额的一半。随着疫情漫延至这些国家,中国出口企业面临订单被取消、减产、裁员等困境。

从这些国家的PMI指数来看,外需仍明显呈疲弱态势。3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49.2%,较上月下滑1.5个百分点,重回荣枯线下;欧元区PMI为44.8%,较上月大幅下滑4.4个百分点。

疫情如果继续在全球蔓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有两个代表性观点:一种是可能会出现1931年那样的大萧条;第二种是有可能出现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工业增长值变化

无论是哪种,中国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近些年各国纷纷重振制造业,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而从战略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逐年下降;从质量层面看,还存在着大量的低端、无效供给;从效率层面看,中国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指出, 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布局的位置并不高,其价值链上游程度仅为0.01,低于四十个开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0.04,更是远低于美国价值链上游程度(0.29)。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位置并不理想,关键零部件、技术仍受制于其他国家。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表示,中国需要关注全球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近期看,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实施封锁措施,疫情已在不同程度打破了全球供应链的纽带。长远看,人们认识到全球供应链极易受到破坏,从产业安全考虑,也不能过度全球化。这也许也是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