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宁
通过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提升投资的质量,改善资本市场功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一直推动ESG工作的初衷。日前,中基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胡家夫在第三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上表示,希望借助系统的ESG研究、投资实践和政策改善,着力解决我国公司治理困境和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部分难题。同时,推动基金行业提升投研水平,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个完整的ESG链条涵盖了从政策到投资实践、从经济到金融、从生产型企业到金融投资机构的多方决策,需要包括上市或非上市公司、投资者、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经济金融决策部门在内的各方主体取得广泛共识,在政策和实践上形成协同效应。”胡家夫说。
他认为,应当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践,构建出基础性、有实质意义的ESG价值坐标和行为基准,以及与之相配套的ESG相关经济金融政策,让市场主体各方自洽,按照市场化规律专业运作,形成核心理念一致、具体做法多元的开放体系,让ESG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ESG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整合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责任,传递了追求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发展观,很好地契合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诉求。胡家夫表示,在资本市场和投资领域,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影响其股价波动的重要因素,公众投资者“用脚投票”来反对违反社会公德、污染环境、内部治理失衡的上市公司,重大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和财务造假的公司通常会被投资者摒弃,甚至被强制退市。
同时,随着ESG投资实践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更加积极地介入公司治理,更加重视投资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积极改善投资的综合绩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外,基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特点、文化差异和投资者偏好,ESG投资在应用中会展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其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因素的具体内涵也会有所差异,以反映该经济体的特定需求,正如ESG发展历史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胡家夫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市场而言,ESG理论、政策与实践应当充分关注我国实际。例如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董事会独立性问题、财务粉饰甚至造假问题、从企业到投资机构的短视主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与环境、社会问题一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ESG理论与实践应当对此作出回应。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