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黄瓜人”接力“劳模精神”种好瓜 我国探索建立未成年人网课平台长效治理机制 郑富芝: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净化青少年网络成长环境 云南盈江石梯村:猎鸟变护鸟,踏出生态致富路 最高法向全国法院发通知:坚决杜绝年底不立案 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 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识别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 强化监管防风险——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答记者问 正式入列 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 安徽:为科技创新打造知识产权“护航队” 青海西宁多方签订湟水流域跨区(县)联防联控联治协议 天津31只东方白鹳死亡原因查明 排除禽流感和人为投毒可能 嫦娥五号上升器进入预定轨道 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孙春兰:加强疫情研判和应急处置 毫不放松抓好今冬明春疫情防控 郝明金: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责任担当 多地进口冷链食品检出核酸阳性 如何阻挡进口“病毒”? 长沙连续3年重奖技能状元工匠人才 华春莹:美方有关部门关于中国“间谍”行为的“有罪推定”是荒谬的 嫦娥五号上升器进入预定轨道 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福建省首个水路口岸检疫工作室投入使用 也门荷台达一工厂遭炮击至少9人死亡 我科学家构建76个光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海南“禁塑令”开始实施 建中欧产业园 山东闯出国际合作新路子 中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 “智慧”力量加盟内蒙古沙漠里瓜果飘香 科技部部长回应关切:院士头衔不是学术不端挡箭牌 重庆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法 两部门:严防未成年人网课周边出现色情低俗等不良信息 浙江婺城“全天候”监管垃圾分类 残疾人群体如何解决“乘车难”? 北京亦庄:用绿色描绘科技创新底色 交通运输部:已启动春运筹备工作,将系统安排防疫 中国已累计培养25万多名博士后 125人成为两院院士 山西“组团”开展低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 采购费用明显降低 深圳到2025年将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座 福州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建立非法“校园贷”定期评估与长效共治机制 2020海交会将设多个海外分会场 方便海外人才参加 新一代跨座式单轨列车在青岛下线 最高运行时速达100公里 第三部门观察报告:京、粤、闽、沪人均捐赠领先 网络募捐增长强劲 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王学银接受审查调查 宁夏建成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系统严守保护红线 荆门1份进口牛肉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 未流入市场 中国新型接触网支柱首次出口以色列 华春莹:澳紧追美国步伐臆造“中国威胁论”,给地区乃至世界安全增添不稳定因素 浙江探索个人破产制度:诚信债务人可免纳入“老赖” 国家卫健委:将做好元旦、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准备 悬索桥也能跑高铁?这座中国大桥填补世界空白!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关键是…… 宁夏推行工地刷脸系统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三代“黄瓜人”接力“劳模精神”种好瓜

2020-12-04 09:28:59来源:新华网

三代“黄瓜人”接力“劳模精神”种好瓜

新华社天津12月3日电 题:三代“黄瓜人”接力“劳模精神”种好瓜

新华社记者宋瑞、雷琨、王晖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11月下旬,57岁的研究员杜胜利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来自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研究的是黄瓜种子。

创立这个研究所的是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侯锋。这位蔬菜育种专家是1989年的“全国先进工作者”。11月上旬,侯锋病逝,享年92岁。

黄瓜发展成今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得起的“大路菜”,有着侯锋和团队的重要贡献。

66年前,26岁的侯锋被分配到天津做农业技术员。看到津郊农民辛辛苦苦栽下的黄瓜苗染上霜霉病面临绝产,他心痛不已。从此,他一头扎进黄瓜地,与爱人一起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

“想让农民有好收成。”侯锋曾说。

1978年,因为解决了国内黄瓜品种劣质、低产、抗病性差的难题,侯锋凭借“津研1、2、3号”获颁“全国科学大会奖”,也成为农民心中的“黄瓜王”。1983年,由他带领的团队育出的品种占到了全国露地黄瓜种植总面积的80%,黄瓜亩产由过去的15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0公斤以上。

随着“津研”“津杂”“津春”“津优”等系列相继问世,黄瓜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产量更高、口感更优、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团队研究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黄瓜研究所培育出适合不同栽培模式、符合不同消费需求的黄瓜新品种17个,良种累计推广20万公斤,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

这些成绩离不开团队“劳模精神”的发扬。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侯锋的支持下,杜胜利在我国建立了黄瓜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由此技术育成的“津优401”“津优409”“科润99”等黄瓜品种被农民广泛种植。

杜胜利说:“1989年,我刚到研究所时,侯院士已经60多岁了,他仍和年轻同志一起在地里做农活。这种踏实苦干、勤劳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21世纪初,跨国种业公司涌入中国。“我们下乡一看,很多蔬菜都是外国的品种,种子价格非常高,但品质好、产量高,农民还是愿意买。”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年近七旬的李加旺回忆说。

回到大棚,李加旺“走火入魔”了:“侯老师常说要‘不怕累,多走路,勤观察,用脑记’,达到和黄瓜对话的境界,就能发现不同育种材料之间微小的变化。”

2006年,颜色均一、瓜顶圆润的“津优35号”被成功研发出来,一亩地能为农民增收2000元以上。“时至今日,‘津优35号’仍然是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黄瓜主栽品种。”李加旺很是自豪。

黄瓜研究所名气大,不少大学生前来应聘。2007年,“80后”东北姑娘李愚鹤“能吃苦、不娇气”的品质被团队“一眼相中”。

“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在大棚37、38摄氏度的环境里做试验,这是常态。”李愚鹤说。由于常年待在大棚做田间试验,她的肤色比一般女孩子要黑一些,没有精致的化妆品,也没有时尚的服饰。“作为团队的新生代,我要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倾听他们反映的问题,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所里的年轻一代个个能独当一面,后生可畏。希望年轻人能继续弘扬劳模精神,秉持所里‘创业、严谨、进取、奉献’的理念,研发出更优质的黄瓜品种。”李加旺说。

规划《建议》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

“黄瓜人”给未来五年定下了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黄瓜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助力我国蔬菜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我们会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扛好中国黄瓜品牌的大旗。”李愚鹤说。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