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入刑,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 中央农办专家:要尽快健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政策措施 2021年度“国考”将向重点人群倾斜 两高一部整治“碰瓷”对累犯依法从严惩处 第十一届“海洽会”开幕 专家为山东吸引亟需人才“支招” 紧中有序:河北各地多元防疫 筑牢首都“护城河” 【音画坊】一份不平凡的“答卷” 打造数据利用“高地” 重庆明确公共数据开放规则 中国芯片人才紧缺 专家:人才培养提速刻不容缓 每项工作都要求“百分百”,基层扛得动吗? 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全面加快推进 总体好于预期 中方谈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充分反映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携手开放发展 共建陆海新通道 IMF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方: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 与会代表感言:深圳成就梦想 要永葆“闯”的精神 两高一部联合发文严惩“碰瓷”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驳斥蓬佩奥言论:美国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对立面 宁夏举行2020年最大规模校园招聘会 2021年国考将招录2.5万余人 聚焦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引领“知识型经济”发展正确方向 混合学习成趋势技术力量补差距 在线教育不“下线”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稿 2021年国考今起报名 542个部门招25726人 河南要求医疗机构实行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全覆盖 浙沪两地实现跨省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 外教眼中的中国脱贫攻坚:“这是中国的一项伟大成就” 北京:对中高风险地区进京人员迅速排查、加强管控 杭州规划建设五大铁路枢纽系统,未来国内快递一天送达 第三届进博会特设12000平米公共卫生防疫专区,48家展商已签约 最全对比来了!iPhone12 VS 华为Mate40,你会选哪一个? 江西对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零容忍” 北京水生态提前达到2020年国家考核目标 山东临沂出现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者?官方辟谣:假的 北京全市大中小学均已纳入疫情防控监测网 “百名红通人员”白静贪污违法所得没收案一审开庭 北京:对入境进京人员要实行3次核酸检测 最高检:对“碰瓷”案件要依法从快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 中方:渲染炒作外国对美所谓“渗透”和“影响”暴露美政客的虚伪和虚弱 《上海年鉴(2020)》英文版首发 将向美国和波黑发送 4组数据折射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 最高法:多次“碰瓷”且屡教不改者要严惩 青岛力保16日前完成1100万人全员核酸检测 赵立坚三连问驳斥加拿大“胁迫外交论”:故意混淆事实 稳步推进“中国之治”平安建设,贡献更多地方力量 “南医大女生被杀案”一审宣判 被告人麻继钢被判死刑 中国代表敦促大湖地区国家早日实现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中国医保扶贫政策已累计惠及贫困人口4.6亿人次 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世界意义 北京:青岛人员进京须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青岛已采样近829万份开展核酸检测 排查密接者532人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冒名顶替”入刑,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

2020-10-15 09:29:10来源:工人日报

“冒名顶替”入刑,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

据新华社报道,10月1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明确,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近年来,冒名顶替上学的事情时有曝光,有些时间跨度甚至长达几十年。此前有媒体报道显示,2018年~2019年,东部某省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共查出200多名冒名顶替他人身份入学的情况,涉及10余所高校,其中甚至包括个别“双一流”高校。对这些被冒名的人而言,这是否意味着命运被改写?

此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被冒名顶替者,几乎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寒门出贵子本来就难,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还被人冒名顶替剥夺了入学机会,甚至可能因此殃及其家庭,实在令人心酸。冒名顶替之恶,不亚于高考舞弊,其违法成本之低,与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极不匹配。即便东窗事发,大多只是取消冒名顶替者学历了事。

如果相关立法不明确,违法成本不提高,那么冒名顶替的情况或许会一直存在。此番刑法修正案草案将冒名顶替等情况入刑,或许与今年曝光的几例颇受关注的冒名顶替事件推动有关,也是法治对社情民意积极回应的典型例证。正如替考入刑对考试舞弊乱象遏制作用巨大,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也必然有利于遏制某些地方可谓嚣张的“截胡”他人高考成果、改变他人命运轨迹的可耻行径。

笔者注意到,上述草案明确的冒名顶替行为其实包括三种情况:冒名顶替他人取得高校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以及就业安置待遇。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的主要是他人的受教育权,而冒名顶替取得公务员录用资格与就业安置待遇,侵害的是他人的工作权和待遇权。

不过,对于他人工作权的侵害后果,是否应局限于公务员录用资格?应该说,冒用他人身份,实施的侵害他人工作权、待遇权的行为可能还有其他方式和情况,那么相关条款是否有必要或者是否能够考虑到其他情形,有待进一步讨论。此外,“就业安置待遇”的含义相对模糊,是否能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没有人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拿别人的命运当垫脚石,偷拿别人的东西尚且是犯罪,偷走别人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和待遇权,甚至改写他人的人生更该严惩。有一种声音认为,目前草案对于此类行为最高刑只有三年,起不到警示和惩戒作用,应该提高刑期上限。不管是冒名顶替上大学,还是偷走他人就业机会,都有必要根据相关行为的恶劣程度、受害者损失大小等情节,区别对待,从而更好地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目前草案仍在审议中,是否有必要在基准刑之上增设处罚更为严厉的“情节严重”与“情节特别严重”尚不得而知,但对公众的建议、呼声,相信有关部门一定会非常重视,进行充分考量和评估。公众应该相信,法治建设不会绕开、回避舆情热点和公众关切,积极回应,做好普法释法工作,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舒圣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