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气质量改善 蓝天保卫战,这个秋冬季很关键 “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江西省全面取消校园全封闭管理 允许学生正常外出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2例 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中秋国庆想去哪儿玩? 这样“拼”可凑16天假! 2020中国厦门中秋旅游嘉年华启幕 三峡水库迎秋季洪水 入库流量持续上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邀请抗疫一线代表与青少年分享抗疫故事 国内游:强劲回暖 兴旺可期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明确路线图、时间表 “强迫劳动”论调苍白而荒谬 制度创新 赋能沿边开放 自然资源部:用“长獠牙”举措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 “基建狂魔”上新! 一座桥拿下三项世界之最 把“卡脖子”清单当做科研创新必答题 公务员省考笔试成绩陆续公布 多地披露阅卷过程 每万人口专利拥有量十年间增长近7倍 广电领域反腐持续发力:广告代理权、养生节目藏玄机 上海新增1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详情公布 外交部就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奇将到访台湾等答问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康定举行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厦门探索 中方谈向联合国捐赠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践行多边主义的具体体现 养老机构发现老年人为传染病人应及时报告 一公司监控印度政要?驻印使馆驳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国际电联:未来10年实现全球剩余30亿人上网需投资4280亿美元 杨洁篪出席第十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视频会议 中国残联呼吁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 北京冬奥会无障碍指南图册发布 首幅土壤颜色地图描绘“中国肤色” 来看看你的家乡是什么色号! 我国全面推广居民和小微企业低压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 崔天凯: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珠算文化≠敲算盘 想要走进课堂路还很长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0年 4000万农村娃吃上了营养餐 金华等地纷纷在沪布局 长三角科创智造“大循环”加速 西藏建成海拔最高的电力北斗基准站 中国残联发布行动呼吁 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系外行星绕白矮星旋转证据 联合国75周年:面对下一个75年,中国以赋能多边主义贡献世界 文物中的抗美援朝丨志愿军一级英雄邱少云牺牲后荣获的锦旗 外交部回应美副国务卿访台:将视情作出必要反应 白皮书:新疆各族群众收入水平提升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新华时评:永远为患者多想一步 中国进一步强化养老机构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官兵通过两种扫雷资质认证 白皮书:新疆各级各类教育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白皮书:新疆内外劳动者共事共学共享共乐 生产生活心情舒畅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授牌 最高检加强刑案办理流程监控 重点解决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 中国科技馆推出“全面小康·科技同行”专题展览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全国空气质量改善 蓝天保卫战,这个秋冬季很关键

2020-09-18 09:29:34来源:经济日报

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

蓝天保卫战,这个秋冬季很关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今年的秋冬季,既是“十三五”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其防治效果非常关键。首先,强化大气污染的科学防治,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其次,要促进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第三,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9月16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前8个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

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也要看到,即将到来的秋冬季,既是“十三五”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其防治效果非常关键。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会议提出,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促进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治污聚焦更加精准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在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汇报了相关研究成果,而该项目的设立与3年前的另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紧密相关。

2017年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由原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牵头,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关。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通报称,攻关项目从4个方面全面阐明了京津冀区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为20%至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35%至50%。

攻关项目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很多科研成果在第一线产生,第一时间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污染防治一线得到应用,全面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和秋冬季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推动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全面改善。

与2016年相比,2019年京津冀区域“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

与此同时,2019年京津冀区域“2+26”城市生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

“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这从环境角度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赵英民说。

结构优化渐成主场

9月7日,河钢集团唐钢新区正式投产。河钢唐钢新区执行最严格环保标准,所有排放指标比目前行业最严的“唐山市超低排放标准”再降10%。

河北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在控煤、治污、管车、降尘等领域采取了诸多强有力措施,才取得了当前蓝天保卫战成绩。

环境质量改善的背后是大量扎实具体的环境治理工程和任务。据介绍,目前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有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1800多万户。“公转铁”取得了重大进展,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指出,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重污染过程。

柴发合表示,要彻底消除重污染,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75%。

锚定绿色发展不变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强化大气污染的科学防治明确3点要求。

首先,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突出抓好工业污染整治、散煤清洁替代和柴油车污染防治,加强农牧业生产中的氨排放治理。针对当前臭氧污染逐渐凸显的情况,进一步深入开展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科研攻关,促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加强重点地区联防联控。

同时,要促进区域内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加快钢铁、焦化、石化、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高大宗货物集疏港铁路运输、城市配送领域新能源货车使用比例。

此外,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双赢。

当前,臭氧浓度上升,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记者了解到,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的城市,生态环境部已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重点聚焦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

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今年将着重推进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与此同时,实施好重点治污工程,全力推动京津冀区域“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赵英民表示,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将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宽环保产业的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方面积极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