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经济特区起步的地方 民主党派人士:学习历史,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云南省省长:边境地区进入抗疫战时状态 瑞丽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美副国务卿或将访台 中方回应:敦促美方停止一切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 检察机关分别对陈吉明、邱东林提起公诉 原河南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刘维德接受审查调查 生态环境部印发监管行动计划 加强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 最新研究报告揭露郑国恩关于新疆人口问题的六个谎言 检察机关分别对张西军、张志军、张和平、吴安俊决定逮捕 外交部:TikTok在美遭遇的围猎是典型的政府胁迫交易 全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持增长 累计达138.2万台 就为这,印度人正眼巴巴等着中国工程师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胁迫交易 坚定支持相关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核试验发生意外后,他们主动请战赴空爆中心 京滨铁路全线最大跨度连续梁合龙 专家学者谈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中欧关系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第三代半导体概念领涨 再次上车还是拉高出货? 210亿美元并购Immunomedics,吉利德肿瘤布局提速 首批ETF获批,巨头上市在即,科创50要起飞? 高校毕业生薪酬大比拼:清华月薪1.7万领跑,这些专业有优势 定了!菅义伟胜选日本自民党总裁,“后安倍时代”还有哪些悬念? 收盘丨半导体板块爆发,创业板指涨1.42% TikTok拒绝微软收购要约 甲骨文或成最后赢家?丨热公司 欧盟“恢复基金”将如何筹款?或发行超2000亿欧元的绿色债券 基本面堪忧,股东密集减持,乾照光电还能涨吗? 机构今日买入这14股,卖出长春高新2.37亿元丨牛熊眼 沛纳海:重新演绎意大利皇家海军经典之作 计算机行业二季度业绩改善明显,下半年重点关注这些个股 “药中茅台”长春高新跌停,究竟发生了什么? 姜岚昕为濮阳民营企业家分享生态增长之道 市领导调研慰问《我来自北京·福从天降》摄制组和演职人员 龙城广场和颐和广场多了13个高清摄像头 经受“无人售卖”的考验呵护社会诚信的种子 濮阳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目前已开工项目14个9300套 油地共谱转型发展新乐章 探访网络安全主题馆:体验潜在风险 带你揪出黑客 昔日政敌联手 两名前首相反对英国“改写”“脱欧”协议 同价不同类!“百草味”男女版零食遭质疑后下架 首批俄新冠疫苗被运送至各地区 14日前交付 八天超长假期倒计时 这份旅游指南提前收藏 8月份中国出口亮眼 外媒:贸易数据凸显中国经济复苏 世界周刊丨全球迎来特殊开学季 小朋友们如何“拥抱”新学期? 色香味俱全!快转发收藏这份新疆美食漫画图鉴 洛杉矶市长反驳特朗普对山火看法:“这是气候变化” 不仅仅是森林管理问题 上海浦东足球场“白瓷碗”阶段性交付使用,10月底将办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 古巴主流媒体广泛关注联合国通过全球合作应对疫情相关决议 世界周刊丨美国观察:街头抗议取代花车巡游 加州山火又来“火上浇油”? 央行: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起步平稳 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正在恶化 专家:政府解决问题就像“拆东墙补西墙” 霸权行径走不远——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中美关系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回访经济特区起步的地方

2020-09-15 09:25:48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回访经济特区起步的地方

1980—2020,中国首批经济特区40岁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其中的深圳南山区、珠海香洲区、汕头龙湖区、厦门湖里区,正是特区率先起步的地方。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来到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拓荒牛”。

特区之“特”,在于敢为人先。“摸着石头过河”并非易事。40年来,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主动放下“铁饭碗”、打破“大锅饭”,让市场说话、按规律办事,最终使经济特区成为资金积聚、人才云集、技术拔尖的“经济高地”。

特区之“特”,更在于共享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年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如今已成为全球各类人才工作学习的乐土与享受生活的归宿。与此同时,经济特区所取得的经验、所带来的示范,更是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国各地经济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4个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曾有过哪些动人的故事?如今呈现怎样的面貌?面对新形势又有哪些新发展举措?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回访,为您集中呈现。

——编 者

率先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为全国改革开放创造了鲜活的经验——

深圳南山区,人均GDP超40万元

本报记者 吕绍刚

从蛇口港出发,驾车沿南海大道一路北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蓝色拱门遥相呼应。途中,海上世界、蛇口网谷、深圳大学、深圳高新园等城市地标相继从眼前掠过,勾勒出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海城区形象。

“40年前,赤湾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只有一条山路。”今年70岁的方志强,是广州航道局设计研究院的老职工。40年前在深圳开山填海、建港修路的工作场景,他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大多数人拿的是固定工资。方志强所在的码头项目,被列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资改革试点。改革第一个月,大部分人就拿到了108元奖金。“108元现在看来不起眼,当年却相当于很多人两个月的工资呢!”方志强说。

正是蛇口的这项改革,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随后,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层层铺开,为全国改革开放创造了鲜活的经验。

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王崔军认为,从蛇口到南山,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营造市场化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一批又一批企业家在此创新创业。

2019年,南山区推出“创业大礼包”,率先打造企业设立“拎包入驻”模式。“以前开办企业需要近一个星期,来南山后,没想到最快只要一天就完成了。”首位拿到“南山创业包”的西加云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方表示。

南山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为企业、人才提供更好服务。对创新的包容、对规则的尊重、对企业的呵护,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和创新企业入驻。

腾讯、华为、平安、招商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中兴通讯、中集、迈瑞等航母级企业,在这里发展壮大;大疆创新、海能达、优必选等一批新锐企业,从这里冉冉升起。截至2019年11月底,南山区累计商事主体达504952户。2019年南山区GDP达6103.69亿元,相比1990年的78亿元增长了78倍,人均GDP更超过了40万元人民币。

如今的南山,已经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中国多家核心互联网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以及新兴产业的科创企业,坐落于此。2019年,南山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7000件,约占全国的1/8。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介绍,目前南山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抢占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

创富也宜居。南山居民温炜鑫的手机相册里,集满了随手拍下的精美图片。在他看来,美丽的深圳湾和“南山蓝”已成了这座城市的标签:西丽湖畔湖光山色,人才公园里四季繁花,华侨城湿地内百鸟翔集,散落在城区的136个公园,让居民能推窗见绿、开门见园。

以湖里区东渡码头建设为起点,移山填海、开荒拓路,厦门迎来巨变——

厦门湖里区,颜值气质俱升华

本报记者 钟自炜

“我是厦门人,厦门就是我的家!”82岁的朱凯霞精神头十足,一开口这句有着浓浓安徽口音的自我介绍,形成了一种“反差萌”。扎根鹭岛40余载,见证马路越来越宽、高楼越来越密、花园越来越美,朱凯霞对厦门的变化感触颇深。

1980年,中央决定在厦门创办经济特区,湖里这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特区发祥地。作为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的工程师,朱凯霞来到湖里区,成为特区建设的第一批开荒者。

那时的湖里啥模样?

“小渔村,人口也就2300多,区内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朱凯霞和同事们开始了第一个项目东渡码头的建设。1984年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东渡码头开启了厦门港口运输的新篇章。以东渡码头建设为起点,和平码头、厦门大桥、厦门地铁……朱凯霞与同事移山填海、开荒拓路,在一个个项目中亲身参与和见证厦门特区40年的沧桑巨变。

“从当年的小渔村开启腾飞之路,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中共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说。

城市高颜值——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的风姿吸引世界目光。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众多殊荣,树立了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标杆。

好风景并非等来的:立法手段铁腕护绿,30余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落地生根,环境监管走到了前端决策。先行先试创新突破,厦门率先规划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行动方案,重点推进36项改革任务、58项重点改革成果。

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建成区绿地率从1985年的35.34%提高到40.79%,绿化覆盖率从41.15%提高到45.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2.42平方米提高到14.85平方米。

发展高素质——神州鲲泰厦门生产基地顺利投产、“5G+无人驾驶”赋能智慧港口、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开工……2020年中,一批高精尖项目再度彰显厦门经济的不俗实力。聚焦转型升级,以创新为主引擎的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支撑体系在厦门加快形成。

数据显示,如今厦门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1.8件,为福建省平均值的3倍。2019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9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3%。

第一次百万元重奖科技人员,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

珠海香洲区,宜业又宜居

本报记者 贺林平

40年来,作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发祥地,香洲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升1200多倍;每年投入大量公共财政用于城市品质提升,让群众尽享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100%,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多年前,身为金山软件初创员工的雷军,在珠海留学生节开幕式演讲时,怀念那段时光:“我们金山就是从珠海出发,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如今,起家于香洲区石花西路62号的金山软件,依然是国内最优秀的软件开发、分销和服务供应商。

特区设立之初,香洲区在许多领域引领全市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吸引雷军等创业者的,正是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和开放便捷的营商环境——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全国第一次百万重奖科技人员的壮举,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培育和成长了一批领军型科技企业,涌现了董明珠等多位杰出企业家。

历经40年的发展,香洲区从原先只有一条路、一个交通岗的小渔村一跃发展成为广东省经济强区。全区GDP2019年达1542.93亿元;人均GDP2.8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中尝到甜头的香洲人,以更大力度推进软硬环境建设,打造“一园一镇一廊一带”产业发展新格局,城市空间功能实现结构性优化。

经济发展,还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

黄昏时分,香洲区梅华街道南村社区新城市中心广场上,孩子们在焕然一新的游乐场里尽情玩耍;大一些的孩子,则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菜园,摆弄辣椒青菜,忙得有模有样……“你肯定想不到,这里以前被几家酒楼占用倒垃圾,成了一片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而这样的变化,是小区居民自己推动实现的!”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林文胜说。

从2018年开始,香洲区精准对焦镇街、社区基层治理,探索城市管养新体系和“城管局指导协调—镇街主体责任—企业参与养护”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至今,香洲区已投入10亿元,在全区建成140座社区公园,总面积达578万平方米,完善了区、镇街、社区三级监管,全部免费开放,“香洲社区公园”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以民为本,让这里汇聚更多人、惠及更多人。通过积分入学政策,来自湖南的务工人员潘霞让女儿顺利入读香洲区一所新建成的公办幼儿园。崭新的校舍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令她满意。

从落后小渔村到现代都市,香洲“以民为本”的初心始终不改,坚持将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1984年全区民生支出210万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9%,到2019年已增长至63.8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2%。为补足公办幼儿园短板,香洲区2019年动工建设了16所幼儿园。

制订全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在企业率先推行聘任制——

汕头龙湖区,“创客”的乐园

李 刚 张明纯

从汕头市龙湖区党政大楼远眺,道路笔直宽敞,高楼林立。楼前广场中央,汕头经济特区的标志性雕塑“升腾”直指苍穹。

汕头经济特区一开始被称为“巴掌特区”,刚成立的时候,面积只有市区东部龙湖村西北侧的1.6平方公里。“30多个工作人员、600多万元启建资金,加上一辆破旧吉普车,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刘峰回忆。

当年的特区,灯不明、水常停、电话不通、道路不平……但刘峰和最早的一帮“拓荒牛”们,凭着“一定要探索出一条路子来”的信念,在这片沙丘地上开启了征程。

敢为人先,这里创出了一个个全国瞩目的“第一”——率先制订出台我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成立全国经济特区唯一“顾问委员会”;在用人制度上推行聘任制;率先实施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

同时,汕头经济特区充分利用侨乡资源,鼓励、吸引潮籍侨胞回乡投资建厂,兴办了一大批“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充分发挥了“试验田”和窗口作用,为特区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龙湖科创中心一楼的“车库咖啡”迎来了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光,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者汇聚在这里,分享创意、共享资源。

龙湖科创中心运营负责人岳小平告诉笔者:“项目启动不足一年,这一栋楼11层就全满了,像‘猪八戒网’这样的双创大咖就落户这里。”

入驻龙湖区两年多的潮创智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锡雄说:“当时我们边设计边施工、边完善边招商,短短半年就顺利启动项目并实现入驻企业80%以上,这就是特区效率。”

类似的故事,每一天都在龙湖上演。龙湖科创中心、潮创智谷、潮人创客、五维创意园……总园区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创新载体,让龙湖成为创业者竞相逐梦的热土。

“龙湖要成为创新的集聚地、策源地、支撑地,就要为发展科技创新和培育新业态创造基础条件,集聚创新要素,整合优质资源。”龙湖区委书记林定亮说。

随着一项项创新之举相继实施,龙湖发展蹄疾步稳,产业创新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14.4亿元增至2019年的522.6亿元,年均增长14%;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9.3万元。

四十不惑再出发,新时期的汕头始终保持着领先姿态。“24小时内答复”这一领先全国的理念,就是在汕头龙湖响亮喊出。一项项涉及税费减负、资金扶持、创业发展问题的政策性解答,附上职能部门联系电话,被汇聚成“企业发展宝典”全覆盖推送,让“创客”们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服务随时在身边。

吕绍刚

吕绍刚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