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年,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 2020年全国法援机构办理农民工法援案件48万余件 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塔尼亚·罗穆阿尔多:“中国脱贫成就令人惊叹” 最高法副院长贺小荣:完善民事权利司法保障机制 北京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冬奥运动号”起航 两部委:提升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水平 不得庸俗化、娱乐化 张业遂:从宪制层面对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作出决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责任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中煤协:“十三五”我国煤炭保障能力持续增加 委员建议建立黄河9省区立法协同机制保护母亲河 吴杰庄:职涯规划与国家结合,港青会有更好发展 杨利伟: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完成 将执行空间站运营任务 开启人代会,哪些步骤不能少? 人民的安危 子弟兵的牵挂——军队代表委员谈军队积极参与抗疫斗争 新华网评:在历史交汇点上凝聚奋进动力 发扬协商民主 助力“中国之治” 两会现场 | 驶向春天的列车成“临时会场” 张业遂谈全国人大组织法和议事规则修改:更好适应新发展新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建议强化治理“随意涨房租、突然被驱逐”等乱象 北京市优化更新劳动保障维权二维码 张海迪:中国冬残奥运动员已有上千人 正积极备战冬残奥会 张业遂: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粮食、网络、生命急救,政协委员纵论三大安全 外交部:中方积极推动缅甸局势缓和降温 包为民:“天问一号”今年5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 甘肃武山县道路运输管理局涉嫌滥用行政权力 限制企业公平竞争 “十三五”期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近12万公里 创造高原奇迹 了不起的中国丨“洋助理”亲历山村巨变 临沂抖音电商直播基地授牌仪式暨招商大会顺利举行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3月1日起生效 《协定》将助推中欧贸易发展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 释放国际合作重回建设性轨道积极信号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 独家视频丨手语怎么“唱”国歌?全国政协开幕会上的一幕让人感动 重大突破!我国已成功掌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 汪洋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图说:六大优势彰显中国疫苗实力 加强粮食安全、“天问一号”着陆、AED纳入教学......2021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 关注这些话题!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将实现百颗卫星年产能力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约5500处 纠治中小学“手机之痛”,如何“管”“用”? 外交部:中方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 中国75个典型城市近50年来面积扩展7.46倍 奋斗百年路:甘肃民勤书写绿色奇迹 第25届法语活动月西南地区启幕 20余场活动传递法语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岸线资源保护修复是给长江治病主要“良方”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3月1日起生效 《协定》将助推中欧贸易发展 最高法: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案件实现网上立案 包为民:“天问一号”三步并一步 今年5至6月将择机着陆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面向2035年,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

2021-03-05 09:28:31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题:面向2035年,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

作者 张蔚然 余湛奕 李京泽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议程显示,会议将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面向2035年的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现代化征程“新”在何处?中新社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

现代化将带给人们更多“超级功夫”

对普通人而言,现代化是个略显抽象且众说纷纭的概念。人们应如何认识现代化?林建华认为,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要产业的变化,也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代化被认为是西方化的代名词。上世纪50年代,中国几乎所有日常用品都被冠以“洋”字前缀,诸如“洋车子”(即自行车)、洋油(即煤油)、洋火(即火柴)等。在这种条件下,就出现了人们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来描述现代化的情况。

“今天,以信息化为标志,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成为新的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近年来中国在一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前沿领域甚至出现爆发式发展,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跨界趋势愈加明显。”林建华说。

他指出,现代化既是静态概念,更是动态实践。在新时代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现代化”,就是一以贯之地追求国家大而强、富而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使文明呈提升状态、社会呈进步状态,使人与人和谐、社会美好,使人与自然和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

“投射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人们更多享受自主化、自动化、便利化、快捷化、品质化、安全化、人性化、愉悦化等。比如,手机具备智能化功能功用,由此人们似乎具有了‘一指禅’的超级功夫。未来现代化还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超级功夫’,我们对此抱有期待。”林建华说。

面向2035,中国现代化进程有“新”意

西方现代化历程用了几百年时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中国“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面向2035年,中国现代化征程“新”在何处?

林建华认为,各国现代化进程既有共性内容,也有不同之处。中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面向2035年,中国所开启的征程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充分体现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的现代化。所谓基本国情是指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具体实际是指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4亿人口,要在这些现实条件和基础上真正做到大而强、富而强;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聚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这种新意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现代化没有千篇一律、普遍适用的教科书。”林建华说。

中国社会变革不是“再版”“翻版”,而是“原版”

随着中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将成为未来15年乃至30年中国发展的高频词。林建华认为,人的现代化是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这里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作为个体的、孤立的人,而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的中国人民。”林建华表示,中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回溯中国现代化探索之路不难发现,相较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是后来者,但创造了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和现代化整体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面向2035年,中国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版。”林建华说。

他表示,中国现代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完) 【编辑: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