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书写百年忠诚——记中国胸外科事业奠基人辛育龄 乳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中国乳腺癌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有火炬 就有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发布 留校学生怎么过年 北京高校备足暖心“年货” “不是不想家,是想为大家” “南北共美”才是最好的时代 纪检监察机关提前介入全程跟进 督促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 国家网信办整治煽动“粉丝”互撕行为 中方称,国际社会采取任何行动都应有助于缅甸政治和社会稳定 黑龙江省新增确诊病例5例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例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日英外长、防长会谈对中国《海警法》表示强烈关切?中方:望有关国家不要无端猜疑指责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 超七成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如何能过得好? 国家出实招让核酸检测省时间、群众少跑腿 巴山蜀水上遍播革命火种 吴尊友:国内继续销售进口水果,不会造成新冠病毒传播流行 外卖员闯红灯多次被罚 系统不妨给人让道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仍较突出 告别“影子爸爸” 激发家庭教育“父能量” 更自主、更经济、更安全 探秘“华龙一号” 布局优化、制度红利持续释放 好一份亮眼的自贸区成绩单! 关于涉疆问题的谎言与事实真相 新疆新星市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多名中国权威流行病学专家呼吁:世卫应赴多国开展新冠病毒溯源研究 崔天凯谈中美关系:以建设性态度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 相隔千里,年味还是那么浓 外交部:中方愿推动新冠疫苗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 军地各界人士点赞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陈宝生谈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 “网络中国节”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农历小年上线 他们把成长写进日记——青少年眼中的河北抗疫 外交部新闻司就英国广播公司涉疫情假新闻提出严正交涉 在马中国同胞领取“春节包”:“祖国就在身边” 广东廉江:因人施策 革命老区贫困户脱贫 中欧班列向世界输送“中国力量”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就地过年的不甘心 用另一种年味来补偿 让“中国创造”,擦亮深邃“天眼”! 机器人进厨房 安徽六安抢占“智慧餐厨”风口 新华时评:要彻查!我们不欢迎这样的加方外交官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为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中央环保督察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明显短板 房住不炒、规范长租房……地方两会透露出哪些楼市信号?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晒2020年“履职清单” 为防疫抗疫快速立法 山西晋城市原住建局副局长王旭受贿458万元 获刑十年六个月 浙江教育厅长: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学校 水利部:确保春节期间南方旱区供水安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 通讯:中国蓝盔征服“魔鬼地段”——记中国赴黎维和官兵执行“蓝线”维护任务 汪文斌带照片点名涉疆谎言制造者:她已成为反华势力攻击炒作新疆的演员和工具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仁心仁术书写百年忠诚——记中国胸外科事业奠基人辛育龄

2021-02-05 09:31:55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题:仁心仁术书写百年忠诚——记中国胸外科事业奠基人辛育龄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沐铁城

他是一位百岁医生,曾与白求恩并肩作战。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他行医85载,挽救生命无数,科研成果等身。

一把刀、一根针、一支笔,是他与医学难题战斗终生的武器。

他就是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以白求恩精神铸就人生路标,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辛育龄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满腔热血,矢志行医救民

82岁主刀做肺切除手术,86岁为患者做电化学治疗……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

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一个医者的执着?这要从辛育龄和白求恩大夫的机缘说起。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战斗中,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手术队赴前沿阵地。他告诉辛育龄:“离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些伤员!”

1939年7月,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白求恩光荣牺牲。辛育龄深藏悲痛,以白求恩为榜样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新征程。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部队里缺粮少药,流行起疟疾和疥疮。时任冀中制药厂厂长的辛育龄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给战士服用,还研制了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良好的疗效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从卫生员、制药厂厂长,到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分校附属医院院长,再到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保健防疫处处长、赴苏联深造的留学生……经历战火的洗礼,小战士成长为大专家。

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开展中国首例肺移植、承担20余项重大科研课题、获国家和部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18次……辛育龄矢志于医学的人生不可谓不传奇。

“党让我去学习科学技术,我将一辈子安心于科学技术工作,并要为党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生。”辛育龄曾这样说。

“他把党的事业作为终生追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评价,辛育龄把个人理想与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在什么岗位都矢志不渝,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开创事业,实现杏林“0到1”

1956年,辛育龄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有关方面征求他的意见:你是留在部队呢,还是到地方?出国前辛育龄就已享受师级待遇。但他毅然选择了地方,因为那儿可以做手术。

在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26年中,辛育龄很少回家。每天上午做手术,下午做动物实验,晚上看书、翻阅资料……他没有一刻空闲,仿佛永不知疲倦。

上世纪50年代初结核病流行,但彼时应用肺切除手术治疗还有很大阻力,不少重症肺结核病人因咳血窒息而死亡。

辛育龄同麻醉医师研究后,创新采用双腔插管麻醉法保障手术安全,成功治疗了两百多例;60年代又研究创立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将残端瘘发生率降到0.4%,基本避免了这种致命的手术并发症。

解决一两个医学难题,并没有让辛育龄感到满足。

从1958年到1980年,辛育龄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指导40多个医院建立了胸外科。

50年代重症肺结核外科治疗,60年代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70年代肺癌外科手术,80年代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从患者需要出发,辛育龄不断挑战难题,创造了多个“第一”,挽救了大量生命。

“如果你解决不了难题,算什么‘名医’?”可为了解决难题,辛育龄竟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辛育龄就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又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相继用仪器测痛阈,为筛选适合针麻手术的病例做比较。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这么复杂的操作,如何能够推广?”辛育龄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1970年,辛育龄成功主刀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此后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针刺麻醉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贫病不弃,救人要紧

1982年,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当医院建成、各项工作步入正轨,1984年开院后不久,他却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他常对我们说:病人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的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如是说。

刘德若回忆,辛育龄给病人开胸后,总要把手套洗一下,要让手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他说,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是我们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

“病人要紧”是辛育龄的口头禅。同事们发现,不管病人是谁,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治疗。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减少开支,甚至为病人承担医疗费。

有些危重、难治的病人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照料获得了新生。

1996年,辛育龄到天津讲学时,一个右脸高高肿起、大血管瘤垂出口外的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14岁的女孩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

辛育龄“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动员多科室专家组成协作组,精心准备这台高难度手术。女孩十天内三进手术室,但手术终获成功!

术后,辛育龄对女孩悉心照顾。后来,女孩回到了课堂,还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在辛育龄女儿辛晓梅印象里,父亲是个不顾家的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报酬、不计代价为病人服务。”

同事们说,节假日、公休日总能在办公室看到辛育龄;直到90多岁,他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如今他虽在卧榻,依旧牵念着医院的发展和后辈的成长。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他们表示,要学习和发扬辛老的精神,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更好服务群众。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