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进中考试点在多地推行 美育如何教,又该怎样考 换教材引风波 民营教材编著机构状告巴彦淖尔教育局 倒计时3天,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即将开幕! 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在沪发布 北上深广位居前四 中科院青藏所携手兰大深耕高原:培养泛第三极研究人才 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政银企携手开发专项金融产品 山西创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杨奇、王星亮提起公诉 外交部回应美官员涉台言论:美方不要在错误和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马明被“双开” 福州市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有“面子” 生活有“里子” 中方回应加拿大官员涉疆言论:建议事先做好家庭作业,以免贻笑大方 扬子新材自爆二股东占用公司资金 目前已制定还款计划 前10个月全国使用外资增6.4%,外企在华投资仍在“加码” 华为整合汽车业务与消费者业务 曾多次表示不造车 直播刷量乱象调查:主播要权重、平台要GMV,商家来买单 项目签约超500亿,武汉大健康产业跑出加速度 挤压竞争下区域酒企的并购潮要来?古井贡酒拟并购明光酒企 晚间公告|11月16日这些公告有看头 白酒板块卷土重来,中金罕见唱空,还能买吗? 北向资金今日净流入25.89亿元,净买入中国平安9.27亿元 投资者该如何迎接2021年?花旗、大摩、高盛这么说 RCEP为何给印度“留后门”?专家:印错失良机 格力电器:11月17日起由董事长董明珠代行董秘职责 长安汽车放量涨停创近5年收盘新高 四机构逢高抛售超2亿元 RCEP签署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最终零关税产品数整体将超90% 泰达宏利刘欣:消费行业是值得长期布局的优质赛道 李克强:RCEP的签署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 长盛全债指数增强基金近三年年化收益率超8%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国经济增长结构需要改善三个不平衡性 商务部:RCEP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 雅居雅饰远离装修骗局 给您理想的装修效果 超两千万用户享受“煤改电”供电服务多措并举确保温暖度冬 我市举行市情暨重点产业推介会 郑州:今冬集中供热总面积首“破亿” 河南省27个单位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 我市今冬采暖工作准备充分热源充足 宋殿宇调研部分供热供气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南乐县启动冬季大巡防活动 观点1+1:国务院督查组通报,违规“卡脖子”当休 漫漫崛起路 绵绵桑梓情——记全市第二届“功勋民营企业家”称号获得者罗继江 中宣部领导到南乐县调研“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 立邦涂料项目有望落户我市 爱心志愿 粥暖龙都龙都爱心粥屋四岁了 河南省党政代表团启程赴上海江苏浙江学习考察 水清鱼丰,更添新滋味(大江大河·关注长江禁渔②) 今年前三季度新型消费快速发展 科技赋能满足新需求 吉林省内中欧班列运量大幅上扬 前10个月承运货物同比增长25.85% 【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高质量发展】航拍江苏南通沿江地区 “锈带”蝶变“秀带” 针锋相对!纽约州总检察长称或将就疫苗一事起诉特朗普政府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美育进中考试点在多地推行 美育如何教,又该怎样考

2020-11-17 09:25:09来源:光明日报

近期,“美育进中考”试点工作在我国多个省(区、市)推行,引发热议。师生家长们在关注——

美育如何教,又该怎样考

【智库答问】

编者按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有如上表述。

美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今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已有多地实行美育中考改革,美育进中考的试点范围逐渐扩大。未来,美育如何教,又该怎样考?乡村美育能否走出一条特色道路?美好政策与现实落地之间,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光明智库汇聚各方声音,与您共同探讨,以期疏解疑惑、拥抱美育。

本期嘉宾

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赵伶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肖向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与国防教育研究室主任许洪帅

美育如何考?

“让学生按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美”

光明智库:近期,教育部相关部门表示,全国已有8个省份开展艺术进中考试点工作,未来美育进中考的试点范围也将逐渐扩大。据您所知,试点效果如何?从网络调查看,有人担忧美育进中考会增加学习负担、带来不利影响,您怎么看?

许洪帅:从试点看,尽管在考试内容、评价策略、技术支持和计分选择上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但总体反馈和落实效果良好。《意见》表明,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国家预期,是评价美育成效的基本要求。如果能明确“艺术基础素养+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学生艺术学习、学校美育改进、多元主体相互配合予以持续关心、切实支持,自然能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

赵伶俐:美育为什么要考试?面向人人的美育学业考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有所发展。这显然不仅指艺术素质,还包括在自然、社会、生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学生对美的追求、理解和体验水平会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学校开展美育也受到办学质量、教师水平、历史积淀、地方资源等限制。所以,仅将美育考试限定为固定科目,就很容易让其变成“谈美色变”的苦恼事。美育学业考试应当是为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进行的考试。

考什么?我认为考试科目不应有所局限。除了国家规定的艺术学科如音乐、美术、书法(必修)外,很多学校已经设置舞蹈、戏剧、相声、地方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校本美育课程(选修)。让学生在必修和选修的大范围中自选两个美育科目进行考试即可。

如何考?考试方法不可单一。学生可以选择笔试,在掌握一定审美知识基础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审美理解、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也可以选择艺术表演;还可以参加自然审美、社会审美、科学审美活动,展现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按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美,这合乎“各美其美”的原则,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美育考试的积极性。

谁来考?建议由任课教师或同年级美育课程教师组担任出题者和主考者。还可在全校美育节或艺术节活动时,由任课教师、学科教师、家长等组成观摩评分团,为学生进行等级评价。课程考试和活动等级评价,共同构成美育的学业考试成绩。

肖向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灵教育,更是培养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教育。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从美育中获得了什么?是否激发出家长和孩子的“获得感”“幸福感”?如果不是,就违背了美育初衷。考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考试过程和背后的“初心”。设定评价标准时,应多一些关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考评指标。毕竟,“美育进中考”是为中国青少年做艺术启蒙,帮助其成长为有审美、有素质、有自信的新时代中国人。

乡村充满天然美感

农村学校应因地制宜实施美育

光明智库:网络调查显示,网友普遍认为乡村美育与城市美育存在一定差距。纳入中考后,乡村考生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乡村美育该如何进行,是否必须与城市美育“面目相同”?

肖向荣:首先要明确,城乡学生的审美水平没有绝对差异。在万物互联的今天,审美差距多是人为、心理层面的。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中国网民审美力调查研究》结果看,城市中审美力弱的人比比皆是,乡村中也存在诸多审美力强的人。因此,在新的美育起跑线上,老师们应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开启真、善、美的世界,让青少年得到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及世界文化的滋养,而不是拘泥于专业艺术教育的标准,一味追求精细化、技能化。

赵伶俐:目前,已经有不少农村学校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设泥塑、根雕、石艺、草编等课程,非常富有创意和美感。如果能明确美育考试目标,放宽美育考试科目,认同多样的考试方法,那就是对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实施美育的支持和认可,也能有效缓解农村艺术教师不足的矛盾。

许洪帅:在美育教学优质资源配置方面,乡村与城市的确存在一定差距。事实上,近年来农村学校在美育教学上的改进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要看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力度正不断加大,《意见》中也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书,我们应当相信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教育战线的改革决心。当然,还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立足导向抓重点、因地制宜补短板、集中力量强弱项、强化优势厚基础,最大程度推动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美育目标。

将考试压力转化为展现个性美的动力

光明智库:要实现2022年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的目标,学校该怎么教,学生要怎样学,课程体系又该如何规范?

赵伶俐:只要坚持以“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的,开设美育规定课程和丰富的美育特色课程(选修),灵活设定考试方式,就能将考试压力转化为展现个性美的动力,激发出学生、教师、家长协力参考的热情和创造力。

高校美育,理应比中小学更丰富,更有高度和深度,并与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紧密关联。例如,开设科学美育、桥梁美学、医学美学、观光农业、计算机界面艺术等课程。学生至少必选2个学分才能毕业,同时鼓励多选,获得更多学分。

许洪帅:要实现2022年开齐开足美育课的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科研、智库和社会的参与作用,大胆改革,激发活力;学校要在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美育课程,逐步增加课时,建立常态化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学生要积极参与艺术学习,寻找兴趣所在,主动投身于学校、家庭、社会的美育实践活动中;社会各界应秉持仁爱之心,为促进美育提质增效创造条件。

肖向荣:一是要提高认识,为满足国家、社会文化需求培养优质人才,夯实国民人文素养的“塔基”;二是深入传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唤醒人们的审美基因;三是拓宽视野,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有效汲取世界文化精华,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本土、对话世界、传扬中华文化之美。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李晓、张国圣、晋浩天、严圣禾、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运、林小楚、夏霞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