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明确时事新闻著作权,向“新闻搬运工”说不 中国脱贫攻坚民企贡献力量 十万民企帮扶千万贫困人口脱贫 时隔四年再度携手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2卫星 海关总署对印度1家企业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 国家移民局:严格控制不必要人员跨境活动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西南区)建设在渝启动 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目前不主张放开境外旅游 北京:严禁采购、销售、使用未上传追溯数据的进口冷链产品 青海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达17万人 人均年劳务收入超6000元 商务部:有信心完成全年外贸发展目标 中国科学家研究钠离子电池论文获《Science》在线发表 述评:进取中国 博惠世界——从进博会看“双循环”的全球驱动力 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多样化需求 “小病挺,大病拖” 农民工的健康保障如何破题? “十三五”中国预计累计减税降费约7.6万亿元 聚焦“太空家园” 中外专家将“云探讨”空间技术和平利用 90后会计员贪污386万打赏主播 警惕网络上的腐败 王毅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纪念招待会上发表讲话 全国政协举行仪式纪念孙中山诞辰154周年 多国驻华大使展望全球经贸合作去向:“合作”与“变革” 世界城地组织2020年广州世界理事会线上会议召开 纪念蔡子民诞辰100周年 苏辉:要学习他心系祖国统一的家国情怀 内蒙古三名厅官被逮捕 两人曾相继担任同一国企总经理 2020中国旅游百强县名单揭晓:浙江以25县遥居榜首 国家卫健委:截至11月9日全国流感疫苗接种量约2500万剂 “拓荒者”眼中的浦东30年: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奇迹 中阿合作远不止牛肉和足球 长征六号助阿根廷打造“共享卫星” 陕西延安发现中国最大的华北豹区域种群 阻绝冷链传播 第二代冷链隧道式自动消杀系统启用 中科院展科研实力 携近400项目亮相高交会 深圳拟推强制休假制度 这个制度真的是“强制”吗? 冬季防疫再临新挑战 多措并举稳妥“承压” 冠脉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 监督确保降价不降质 2021考研报名部分数据出炉:人数普涨,有高校暴涨42% 外交部:外防输入举措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举办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 55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新媒体账号被关停 海关总署:对发生员工感染的20国99家企业采取暂停进口其产品的措施 中华儿慈会十年累计救助800万名困境少年儿童 天通一号02星发射成功 将为中国及周边等地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专家漫评】刘俏解读五年规划的“变”与“不变” 青海海西州政协原党组成员、秘书长郝建华被查 为什么冬季雾霾天多?中国雾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共迎疫后复苏挑战 中欧经贸合作如何更上层楼? 今冬疫情“内外夹击”,关键环节怎样更精准地“防”? 国家卫健委: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 局部或有聚集性疫情 古曲传承人谢双燕为数百学子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 国家卫健委:天气转冷 要注意清洁卫生和室内开窗通风 中方:撒谎、造假、诽谤只会使蓬佩奥之流个人信誉破产 全国爱卫办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 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
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时评:明确时事新闻著作权,向“新闻搬运工”说不

2020-11-13 09:30:45来源:新京报

明确时事新闻著作权,向“新闻搬运工”说不

■ 社论

新闻报道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

“时事新闻”的著作权得到明确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这是这部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时隔10年的一次重要修订。修改后,原法中“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不适用。

换言之,新法明确了新闻报道的著作权保护、适用原则,之前纷纷扰扰20多年的“时事新闻到底有没有版权”问题,终于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那些一度炫耀“我只是新闻搬运工”者终于失去了底气,而媒体则可以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权利了: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

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

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事实上,一篇时事新闻报道有赖于专业新闻机构、记者巨大的智力与物力付出,往往需要新闻人亲赴现场,在危险的地震、火灾、海啸现场中,冒着人身安全的风险核实事实、追问真相,广泛联系当事人和核实信源。

换句话说,一篇新闻报道往往凝结着记者的专业知识、人脉积淀以及创新劳动,新闻采写的过程当中已然产生了知识产权,也理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针对此前的流行性误解,国家层面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专门做出澄清:明确“时事新闻”,仅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虽然行政法规、司法评判标准专门打了补丁,区别了“新闻报道”和“单纯事实消息”,但《著作权法》中的“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的规定,还是给新闻剽窃与抄袭行为提供了机会,不但侵害了源媒体或源作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给传媒产业的有序竞争带来了消极影响。

有的机构甚至明知《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做出了补充规定,仍然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曲解《著作权法》的规定,明目张胆地违法剽窃、盗转新闻机构的原创性报道,有的也因此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是“新闻搬运工”。还有的则将原新闻报道重新拆解一番,就自以为“洗稿”成功了。

这次《著作权法》修订解决了新闻机构这块“心病”,用最清晰的法言法语明确:新闻报道有著作权,只有“单纯事实消息”不适用。“搬运工”必须停业了,否则就是公然挑战国法了。事实上,新闻机构手里的“新闻报道”是其核心资产,要让新闻产业做永续经营,就必须依法保护新闻报道的著作权,彻底解决这块模糊地带,而这也是在自媒体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制度保证。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