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迎来第24月昼 月球最大撞击坑被解密 化妆品、香水和首饰……海南离岛免税4个月销售额120.1亿! 巡航“挑战者深渊” “奋斗者”号“妙不可言”的深海之旅都经历了什么 阿根廷官员:进博会是国际盛事 为企业提供机遇 河南通报濮阳籍无症状感染者相关情况:密接者检测均阴性 直通进博会|中外企业在进博会上同舟共济合作共担 送你离开 万米之下~ 揭秘“奋斗者”号勇探深海第一步! 新时代 看浦东 | 前三季度自贸区保税区域经营总收入达到16210亿元 人民英雄丨陈薇:除了胜利 别无选择 三十而立丨“四座城”看浦东高质量发展“满天星斗”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10日成立 全国可投保!海南自贸港全球特药保险将于11月11日上线发布 嫦娥四号迎第24月昼,月球最大撞击坑被解密 异乡非异客——一位意大利籍外企高管眼中的“中国机遇” 互联网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将被认定“垄断” 国家统计局:10月CPI同比上涨0.5%,猪肉价格下降2.8% 全球CEO看进博 | 跨国医疗医药企业借进博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外商云集进博会 抢抓中国机遇 外媒点赞!进博会的举办对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沪指小幅收跌0.4%,证券、医疗保健等板块领跌 最高法“双十一”前夕作出首例涉恢复电商平台链接行为保全裁定 英国亚洲问题专家:双循环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将与更广泛的世界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盘点丨“奋斗者”号在全球海洋最深处成功坐底,还有这些“大国重器”惊艳世界 钟南山: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现在正逢盛世 我们要加倍努力 西藏今年以来完成外送水电等清洁能源17亿千瓦时 安徽阜阳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病例 系上海病例密切接触者 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启程奔赴南极 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4个月销售额突破120亿元 这届进博会,你看出了哪些“门道”?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在穗举办 2565名选手参赛 社科院丛书建议将“十四五”时期前两年定为脱贫巩固提升缓冲期 “雪龙2”号再出发 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今日启程 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加速 泛珠三角开放合作路正宽 中国前三季度毒品犯罪案件减少 境内外犯罪团伙勾连问题凸显 人民英雄丨陈薇:除了胜利 别无选择 融合与协同:在浦东版图上“绣”出城市细节 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优势在哪?产业化之路前景怎样?听杨长风解密北斗! “1+1+1”如何大于“3”? 张翼:中国与联合国机构经济技术合作出现三个显著变化 进博机遇:“打工人”疲惫不堪? “减压经济”寻机进博会 迷珂宝与宝爸密谋惊喜,暖心庆祝妈妈一周年 欧巴智能售酒机与财富共舞,和世界对话 欧巴智能售酒机与财富共舞,和世界对话 券商板块市值增长近1526亿元!私募喊话上涨空间开启,QFII持有4只个股“日赚”9474.65万元 晶澳科技市值两天蒸发122亿元 公司就实控人被立案调查作出回应 华宝信托助力武钢集团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 厦门银行特色经营凸显价值 零售贡献业绩能力稳步增强 招行发布《2020中国家族信托报告》:逾半数高净值人群将追加资产进入家族信托 礼来新冠中和抗体药物获FDA紧急使用授权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嫦娥四号迎来第24月昼 月球最大撞击坑被解密

2020-11-10 15:45:04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1月10日3时12分和11月9日10时17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第24月昼。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顺利工作677个地球日。

  △嫦娥四号巡视路径图

基于探测点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在第24月昼期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为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

在接近月午时,“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进行至少1次全景相机环拍,红外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开展同步探测。

  △去往最近反射率较亮的撞击坑(紫色圆圈区域),红圈为岩块位置

随着“玉兔二号”月球车向西北方向不断前行,嫦娥四号核心团队科学家利用传回的第一手数据,持续产出科学成果。

科学团队近期发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的撞击很可能穿透月壳,撞击出月球深部物质。

自轨道卫星实现对月球背面的遥感观测以来,大量研究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镁铁质异常,相比返回样品以及月球陨石,也有着不同的化学特性。嫦娥四号通过对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底部溅射物层的探测,发现该区域镁铁质矿物特征与遥感数据相似。

研究数据显示,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石块及月壤中镁铁质矿物以单斜辉石为主,这种辉石成分与快速冷却的岩浆系统一致。研究认为嫦娥四号着陆区物质主要来自撞击熔融体的重结晶。“玉兔二号”在这一区域的巡视探测为深入认识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镁铁质异常区的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