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七十余年仍未“退休” 张金哲院士迎来百岁寿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7起“四风”问题典型案例 农业农村部:我国1700多万农民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体育课布置作业,需与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联动 建设发展陆海新通道 助力经济跑出“加速度” 山西开展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 优先考虑倒房重建户等群体 北京修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鼓励“光盘行动”“小份菜” 【西部开发新脉动】乌当:“醉美偏坡”美声扬 大兴机场投运一周年迎送旅客1023万人次 小馕饼大产业 新疆传统美食走出百姓脱贫致富路 黄奇帆:“双循环”格局下需尽快打通全流程创新链条 第97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圆满结束 中国中车全球开放日活动启动 车迷探秘“轮轨上的国家名片” 【幸福东北】租房补贴、学费补偿 大连这般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生态环境部: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度提高 11个进入临床试验,4个进入Ⅲ期!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路径 青岛一无症状感染者密接者轨迹公布 紧急寻找相关乘客 事实胜于雄辩 公道自在人心 中国官方称,要谋划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西藏交通运输厅原副厅长王锦河被双开:泄露国家秘密 中国将发布实施生物样本库认可等5项新认可制度 四川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 均为境外输入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新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渲染“中国威胁”暴露美国扩军和战争动机 “中国冷极”根河建成电力北斗基准站 开极寒地区先河 沪苏浙协同立法 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促解纷注信心 最高法发文指导涉外审判 中国规范特色小镇建设 要求控制数量防止一哄而上 青岛港对12492人进行核酸检测 结果全部为阴性 九国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探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张又侠在出席全军“双争”活动试点试行工作交流会时强调 持续深入开展“双争”活动 推动新时代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五次会议期间涉疆边会侧记 外交部:蓬佩奥对中方驻美外交领事机构及其人员的指责纯属恶意诽谤 新冠疫苗一定经得起科学检验 泉州南安山夫合作社的创业故事:不等不靠、敢想敢干 铁海联运规模效应凸显 西部陆海新通道谋发展 山东乳山“扇打辱骂同事”干部被行拘15日 撤销党政职务 王毅将出席并主持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 四个新冠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三类人群分层满足接种 国家卫健委:坚持“四早”加强核酸检测能力 答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开卷试题” 贵州出台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 青海:确保假日文旅市场安全 维护旅游品牌形象 多国领导人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推进气候行动进程 运城矿山环境修复不欠新账快还旧账 中阿举行植树活动庆中国国庆 北京实行瓶装液化石油气实名购买制度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获1.5亿元奖金 “钢铁凤凰”振“兴”起航——写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一周年之际 多位涉郭文思案法官检察官被免职 福建官畲村:少数民族村走出特色发展路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行医七十余年仍未“退休” 张金哲院士迎来百岁寿辰

2020-09-26 09:32:37来源:光明日报

行医七十余年仍未“退休”

——“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院士迎来百岁寿辰

张金哲院士,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他将自己奉献给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至今仍是我国小儿外科领域的灵魂人物。9月25日,我国小儿外科界一场温馨又隆重的学术“生日趴”在北京举行,张金哲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开幕,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张金哲院士迎来百岁寿辰。

“宝藏爷爷”再获三项荣誉

在学术年会上,张金哲高兴地为前来祝寿的小朋友表演了拿手的魔术。这灵巧的魔术,是张金哲从医70多年,在门诊哄好哭闹孩子练出的绝活。

他门诊日常往往是这样的:接诊,患儿进来必起身相迎;手诊,必先洗手并搓热后再接触患儿皮肤;谈病情,用“三分钟艺术”告诉家长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即便面对哭闹的孩子,也有变魔术的“绝活”。张院士倡导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要“先交朋友再做手术”。也因如此,他被患儿和家长亲切地称为“宝藏爷爷”。

在这次学术年会上,百岁华诞的“宝藏爷爷”再次获得三项荣誉——“儿科巨人奖”“终身奉献奖”和“大医精诚”匾额。这三项荣誉意在表彰对张金哲为我国小儿外科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向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精神表达敬意,号召医生学习他的楷模风范。

做了一辈子儿科医生,救了那么多孩子,赢得那么多荣誉,但张金哲最喜欢的称谓,依然是一声最普通的“张大夫”。从医70多年,他的每一件白大褂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外科张金哲”5个大字,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便于患儿与家长们辨认。

医疗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

在这场学术“生日趴”上,张金哲还获得了自己最看重的“生日礼”,也是他献给全国小儿外科界的厚礼——新书《张金哲小儿外科学》揭幕。

这部著作是张金哲总结中国小儿外科的发展经验、学术贡献,全方位展示中国小儿外科的专著。第一版于2014年出版,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被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推荐作为新中国小儿外科专业发展的时代性记录,定期更新,此次即为该书再版发行。

人生百年,初心不改。张金哲一生致力于儿童健康事业,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48年前后,新生儿皮下坏疽流行,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几近100%。28岁的张金哲提出早期切开患处,放出脓血,或许能救活孩子,但这个大胆建议没有得到支持。1949年8月,他次女出生3天不幸被染上皮下坏疽。张金哲果断给女儿手术,“我就那么一划,好了!”此后,他的手术方式让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100%,迅速下降到10%,后来又降到5%。

20世纪60年代,新生儿的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肝肠外科的第二位,当时国际上推崇的方法要做三次手术,术后死亡率高。张金哲转变思路,在手术中采用自己改良设计的钳子斜夹创面,等待伤口自行愈合,只需一次手术即可,大大降低该病死亡率。1965年《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论文发表后,张金哲一举成名,该术式在国际上被命名为“张氏钳”。

目前,国际上以“张金哲”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张氏膜”“张氏瓣”等,每一个命名背后,都蕴含着张金哲减轻患儿痛苦的核心理念和创新精神。他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他首创的“基加麻”(一种麻醉方法)、“摸肚皮”(一种徒手体检法),加上潘少川教授发展的“扎头皮”(一种固定穿刺法)并称为“北京三绝”。在我国被外界技术封锁的特殊时期,为小儿外科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0年,张金哲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颁奖词中写道:“代表了13亿人口大国3000多儿外科医生作出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水平成绩;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有贡献,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

坚持创新的张金哲说:“医疗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张金哲及其同道共同携手下,经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辛勤耕耘,我国的小儿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已从单一学科发展到拥有泌尿、肿瘤、心脏外科等十几个学科,拥有成熟的医教研防医学体系,且逐步走向微创化、分子化、数字化。

“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

“没有奉献精神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具有奉献人生观的医生,治好一个病人就是最高的荣誉、快乐和享受”,张金哲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用自己的稿费在外科办公室成立了一个基金,孩子治病钱不够,他就从基金里拿来凑。

他行医70余年,从未收过红包;他28年如一日利用周末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没拿过一分钱,他说:“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为了提高技术和治愈率,他不怕得罪人,曾让科室秘书设了一个“医疗不满意”登记;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把科普列为工作重点之一,他信奉周恩来总理的“知识要交给老百姓才是力量”,认为病人听懂、爱听就是好科普,出诊时经常从兜里拿出科普小纸条……近些年,张金哲一直倡导要“让妈妈参与临床诊疗”,提出“多哄少碰、多教少替”的医患沟通八字方针。他始终关注如何做到外科无痛、如何减轻肿瘤患儿的负担和痛苦。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张金哲院士写下16个字:“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这也是他的毕生修身之道。

如今,100岁的张金哲能工作,爱书画,会生活。疫情前,他每周至少到医院上班两天。疫情时,他挥毫写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为抗疫助力。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他还上直播为肿瘤患儿表演魔术。他曾在多个场合谈长寿的秘诀:“工作可致长寿。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今天能做到的,明天尽量也要做到。”

目前,他每天在室内自行车上骑行锻炼,坚持每周到院半天。走过百岁春秋,有人问张金哲对儿科有何展望,他说:“我希望将儿童医院打造成一个无痛、无恐的儿童健康乐园。”怀着这个梦想,百岁院士张金哲的脚步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詹媛)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