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70年·我家的变迁 | 哈提玛“绣”出了幸福生活

2019-09-28 15:41:20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刘新草 秦鹏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这几日,哈提玛·艾乃都忙得脚不沾地,除了要接单、赶工,还要忙着张罗合作社的事。在她看来,那些曾经只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的民族手工产品,如今却能成为走上世界舞台的热销产品,是生活变化的印记,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出生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的哈提玛,父亲是铁匠,母亲是农民。当地妇女擅长刺绣,在她的印象中,家里的窗帘、床单很多都来自妈妈和姐姐之手。

如今,42岁的哈提玛是胡拉莱民族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和丈夫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冰雪运动特色小镇经营着一家民族手工艺品店。9月23日,记者走进她的店内,哈提玛正在研究手工绣花工艺。精美的民族服饰、精致的壁毯、被褥、抱枕琳琅满目,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如今不同于过去,现在的民族传统服饰不仅要有传统元素,更要有流行的时尚元素相结合才完美。”哈提玛笑着说。

哈提玛(右一)家三代人合影。

小时候觉得带补丁的衣服也好看

“那时候生活拮据,住的地方也不大。”回忆起小时候,哈提玛说,他们一家挤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土块房里,姐妹们睡在一张大炕上,寒冬的夜晚挤在一起取暖。

虽然日子艰苦,但哈提玛的母亲古亚汗·沙旦认为,比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于是在哈提玛5岁那年,父母为了送她去上学,举家搬迁至现在的达坂城区柴窝堡片区柴源村。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们把家里能搬走的东西全都装在租来的车上,我们窝在最中间,看着远处一点点升起的太阳,就这样离开了出生的地方。”哈提玛的姐姐赛得古丽·艾乃都说,在她模糊的记忆中,永远忘不了那天母亲脸上的不舍。

“虽然住的还是土块房,但一想到我能去上学,搬家那天我还是很兴奋的。”哈提玛说,搬到柴窝堡后,父母继续种地养家,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开始打工赚钱。

在哈提玛的印象里,妈妈和姐姐除了平时干活以外,还总喜欢坐在一起拿着针线做毡子、缝垫子,绣花纹。

“那时候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虽然有些旧,但因为姐姐手巧,总会帮我把衣服修改得稍微合身一些,或是在补丁处用花布稍作修饰,有时看到姐姐在补丁处绣的花,心里觉得带补丁的衣服也很好看。”哈提玛说,也是从那时起,在家人的影响下,她开始慢慢接触民族手工刺绣。

手工刺绣是当地妇女擅长的一门技艺,在古亚汗·沙旦的记忆中,那时候除了服饰,家里的羊毛毡、门帘、枕套等用品大多都是手工制作而成的。那时,每家养的羊数量都不多,所产的羊毛连制作一块完整的毡子都不够,于是两家邻居们会选择“拼单”,也就是今年把自家羊毛拿去给邻居家用,明年邻居再把他们家的羊毛拿过来,这样两家就都能有足够的羊毛制作毡子。

哈提玛一家四口合影。

民族传统手工走向世界 用“指尖技艺”发展“指尖经济”

“也许是从小受到家人的影响,让我后来也踏入了民族传统手工这一行。”哈提玛说,1997年,中专毕业后,她陆续换过很多份工作,但都没有涉及到民族手工刺绣这一行业。2002年,哈提玛结婚了,告别了砖房,搬到了乌鲁木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一个68平方米的两居室。

2005年,哈提玛和丈夫一起开始经营床上用品销售生意,而这一干就是十年,在这期间,哈提玛发现,无论是哪种床上用品都离不开刺绣,然而,那时候,刺绣应用到床上用品系列的不是太多,因此,哈提玛萌生了发展民族手工刺绣的想法。

2016年,哈提玛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创办了胡拉莱民族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会刺绣的村民一起加入到“绣娘”队伍。

然而一开始,民族手工刺绣产品的销路并非那么好。“就像是冬日里给我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哈提玛说,那段日子,她和丈夫每天吃住在合作社,寻找绣品卖不动的原因,最终她发现,虽然合作社的“绣娘”刺绣手艺不错,可制作粗糙,绣品质量不高,也缺乏时尚元素。

于是,哈提玛到内地学习刺绣针法、调色、构图等新技艺,动员合作社的“绣娘”报名参加各种刺绣培训班……合作社的“绣娘”的绣品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近年来,哈提玛还多次带着合作社的绣品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类比赛和展销活动,获得不少好评。

如今合作社的“绣娘”生产的民族手工艺品已达40余种,不仅在南北疆有经销商,在苏州、杭州、广州等城市也有合作伙伴,一些产品还销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哈提玛一家四口在海边度假。

传统搭配时尚 女儿或将接班

如今,哈提玛一家也从最初68平方米的两居室搬进了大房子,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她和老公也经常会带着孩子到全国各地旅游。

而习惯了原来生活环境的古亚汗·沙旦还住在达坂城区柴窝堡片区柴源村,“两地的距离没有变,但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慢悠悠的火车升级为城际列车,就连那曾经荒芜的沙漠如今也变成了满眼的绿色,我们的小家也越来越幸福。”依旧还住在柴源村照顾母亲的赛得古丽说。

在哈提玛的工艺品店内,还保留着当初结婚时姐姐为她亲手缝制的一套沙发巾。“时代在发展,机器也能代替手工,相比以前,花色和图案也丰富了许多,但那套沙发巾不仅是时代的象征,也是姐姐对我最美好的祝福。”哈提玛说。

在哈提玛心里,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但传统民族手工艺也同样需要传承和保留。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民族手工刺绣产品,哈提玛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骄傲,而让她更骄傲和高兴的是,正在上初二的双胞胎女儿对绘画设计十分感兴趣。

偶尔,哈提玛在颜色搭配以及花式创新上,也会听听女儿们的意见,“在传统基础上混入时尚元素,也是时代所需。”哈提玛说,学习的闲暇之余,两个女儿也喜欢和她一起待在手工艺品店内,研究民族服饰,创新花色和针法。

“苦日子过去了,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步一步走上了致富路。”在哈提玛心里,随着岁月变迁的,不仅是每个小家,更是由千万小家组成的祖国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