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回应“租客喝了7个月中水”:已修复,将沟通补偿方案 台风“海神”逐步北上 后期或将影响东北 快手8.0版本上线!品牌与产品全面升级 支持1080P视频上传和播放 200余名防疫人员为服贸会做现场保障 参会人员配发中药预防饮 【地评线】京彩好评:更新技术出口目录是应时应势之举 2020年服贸会9月4日开幕:参展企业数量超往年 个人可提前两天预约参观 最新数据持续向好引海外点赞中国经济复苏 全国消费扶贫月: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一下 徐州三十一中女教师殴打辱骂多名学生 已被停职 塑料书皮真“有毒”吗?哪种最安全?听专家怎么说 正当防卫认定新规来了,5张图带你看明白! 阿达来提·艾再孜:民法典将护佑“全面小康”行稳致远 【桂声漫画】防疫学业两手抓——大学,我来了! 我国成为3月份以来全球主要服务贸易国中唯一出口增长国家 中央财政对受灾困难群体予以倾斜和优先保障 防汛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王毅:维护南海稳定,携手化解挑战 【地评线】京彩好评:更新技术出口目录是应时应势之举 中国改革低保等现行社会救助制度 打造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 疫情之下“审判执行不停摆” 中国最高法要求确保完成全年审判执行任务 商务部:愿与日本深化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合作 中方再驳蓬佩奥涉华无端指责:蓬佩奥之流的险恶用心早已被世人识破 2020年服贸会9月4日开幕 设置7类活动 东北抗联遗址“云展播” 感受传承历史培育家国情怀 木里矿区非法开采为镜鉴 青海层层出手宣示生态保护决心 昨天,今天!胜利,唯有胜利! 中国创新发展目标明确 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有规划 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将在京开幕 促旅游业再繁荣 美国国务院限制中国在美外交活动 外交部回应 商务部回应印度禁用中国118款APP:严重关切 坚决反对 北京开展有限空间专项执法检查 持续至9月11日 中央财政对受灾困难群体予以倾斜和优先保障 防汛救灾工作有力有序 云南省原副省长赵廷光逝世 享年89岁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前方指挥部完成各项任务正式撤离四川 男童泳池排便被索赔1.5万元 家长回应:不接受赔偿数额 商务部:调整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不针对具体企业 宇宙全尺度暗晕什么模样?8个“放大镜”接力模拟出清晰图像 250万贫困人口遭受洪涝灾害 官方紧急施措防范因灾返贫致贫 西银高铁陕西段联调联试正式启动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成都基地挂牌成立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何时推出?商务部:年底前将出台 内蒙古推荐5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国家立项支持 “日军细菌战罪证”上线,让历史说话! 中方回应美方限制中国在美外交活动: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 疫情阴霾渐散 外媒感受“中国式”热闹 实验室设计、人员培训……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在几内亚分享这些经验 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研发上取得进展 王毅将出席金砖国家外长视频会晤 三部门:防卫过当应兼具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5G手机首次击穿千元关口 上游芯片厂商芯片迭代速度加快 二战以来首次!CBO:美国政府债务明年将超过经济规模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一路向北的“棚菜人生”(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0-07-30 12:44:26来源:人民日报

image.png

李天来在观察番茄遗传转化过程、愈伤组织的发育情况和转化苗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image.png

  李天来在国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查阅文献资料。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李天来,1955年出生,1978年考入沈阳农学院蔬菜专业,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设施的专家之一。为解决北方“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在北方零下30摄氏度以上地区冬春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并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域向北推移了300公里。

盛夏之时,李天来和他的助手仍穿梭于教学楼和温室基地之间。在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学楼三楼,各种功能实验室里设备齐全,过道上指示灯不停闪烁,一字排满了培养着各种试验材料的人工气候箱;温室基地的机械加工实验室里,现代数控机床飞转,加工着试验温室所需的各种构件……为了能实现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轻简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李天来和他的团队争分夺秒,严谨地进行着第一代现代节能日光温室的研发工作。

他,被人亲切地称为“棚菜”院士;他,40年来扎根黑土地,并取得累累硕果。“每一次蔬果冬季种植向北推进,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向北,向北,再向北,李天来和他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挑战着蔬菜冬季种植的纬度和温度极限,把冬季蔬菜种植的“生命线”向北不断推移。

“除了教书只有两个念头:科研,争取科研;学习,不断学习”

“苦不算什么,跟过去在农村吃的苦比起来,现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这是李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出生在辽宁绥中农村的李天来,十二三岁就开始下地干活。“跟着家里的大人们,扛着和自己几乎一样高的锄头下地”,李天来回忆道,“那时候,干活总比别人慢,但我干得认真、仔细。”

1977年恢复高考,考不考,家境困难的李天来十分犹豫。“报吧报吧!”报考最后一天,公社教育组组长找到李天来,帮他在表格上填了两个志愿,并勾选了服从分配,赶上了末班车。

李天来甚至不知道那两个志愿填的是什么。1978年春天,他来到了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学习蔬菜专业。真学了蔬菜专业,李天来心里又开始犯嘀咕,“种了这么多年地,以后还得跟土地打交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李天来觉得:“农业是越学越有意思,这其中包含着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壤营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虽说是在上学,但李天来每天还是在田地里摸爬滚打,这也让他认识到实践与钻研的重要性。毕业时,他本想直接进入社会,干点实际工作,可偏偏被选中留校。李天来去找老师沟通,老师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他更适合搞学问。

“既然留在学校,除了教书只有两个念头:科研,争取科研;学习,不断学习。”教学之余,李天来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经常到田里做实验、向农民学经验,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在种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985年,作为助教的李天来赴日本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园艺。开学第一天,导师斋藤教授送给他一套蔬菜专著,扉页上写的话令他至今难忘:“蔬菜是不会说话的,你要学到能和蔬菜说话”。

“所有的努力,就为了让父老乡亲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1988年,在日本学习的李天来接到学校让他回国的通知,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回国。“当时我国北方冬季百姓吃菜难的问题亟待解决”,李天来一回国,就投身科研攻关,把“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作为研究目标。

当时,这个研究有两个思路,一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角度考虑,不计成本用最好的材料,研究出成果后,再想办法降成本、扩大生产;另一个是直接从产业角度出发,考虑产投比,出成果后可快速大面积推广。李天来选择了后者,“得先把吃菜问题解决了,再研究最优问题。”

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按照原有的园艺设施保温比理论,设施越高保温性能越差,但要获得合理采光屋面角度,设施又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我们通过研究,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了园艺设施保温比理论的创新。”李天来回忆,因为当时资金很紧张,要借助农民自身投入开展示范推广工作,一旦失败,就很难再唤起农民尝试的热情。为此,项目组成员频繁地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最终获得了初步成功。“没有农民的支持参与,做成整个产业是很难的。”李天来回忆说。

1988年,他跟随张振武教授,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开创了零下20摄氏度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类蔬菜的先例,获得了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

此后,李天来在钻研新技术的路上越走越远。1996年,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向北推进100公里,到达沈阳;2007年,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诞生,冬季生产地域再次向北推移100公里,到达辽宁康平、阜新;2010年,第四代节能日光温室研究成功,冬季生产地域又向北推进100公里,到达内蒙古通辽。至此,果蔬种植由北纬40.5度北移到43.5度……

“所有的努力,就为了让父老乡亲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几十年如一日,李天来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推移冬季蔬菜种植“生命线”向北,再向北……

“做课题,不是发几篇文章、完成几项指标就行,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把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做出来,我这一辈子的理想就实现了。”这是李天来跟自己的约定。

李天来觉得,现代化的标准至少有两个:环境控制自动化,生产环节机械化。“10年前我们就开始研制第一代现代节能日光温室,但标准一直达不到,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一直努力。”

对此,他心里有个时间表,到2025年,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总体达到“设施有标准、栽培有规范”,到2035年实现产业现代化,再用一段时间,达到产业智能化。他一直强调,“搞科研的人,要抢时间,但也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要先实现自动化,再提升智能化。”

李天来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把这种科学严谨和较真的劲头传递给学生。担任副校长后,事务再多,他也坚持每天到基地走一圈。“对待研究,我还是有些脾气的。”李天来回忆,有一次他看到基地里一名博士生正在做调查测定,再一看苗,长得太细。“拔了吧”,扔下这句话,李天来转身就走。

“多年后听另一个学生说,‘因为老师您说的一句话,她哭了很久。但重新种植后,她发现长势更好’。所以,严师出高徒,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李天来说。对于研究,他更是要求团队在试验设计和管理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他看来,研究失败,损失的不仅是经费,更是时间,“做课题,不是发几篇文章、完成几项指标就行,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如今,李天来的团队有6位教授,200余名研究生。在李天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写着“厚德博爱、勤学笃行、团结奉献、传承开拓”16个字,这是李天来团队的“团训”。

“教授和研究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光在专业领域厉害,还要为人师表,要终身学习,终身施教。”李天来说。

科学家的睿智 农民般的质朴(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多次问起李院士科研中的艰辛,得到的回答总是:“苦不算什么,跟过去在农村吃的苦比起来,现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六十五载,李天来把自己的人生、事业牢牢地和农业农村绑在了一起。他的身上有科学家的睿智,更有普通农民般的质朴。

在李天来的科研项目中,农民的分量占得最重。选择科研路线,他首先考虑的是产投比,农民用不用得起;科研出了成果,他说“没有农民的支持参与,做成整个产业是很难的。”因为心中装着农民,李天来对团队科研的要求非常严格。严谨的科研态度,浓浓的奉献情怀,正是一代一代像李天来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推动着中国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本报记者 胡婧怡 辛 阳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0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