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出海不是所有企业的宿命,注定出海的企业如何“走出去”?

2019-10-24 10:04:21来源:亿欧

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话题,鲜少被讨论。而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之时,更有声音质疑:是否应当继续探讨这一话题?

10月17-18日,由亿欧公司、EqualOcean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四方网盈、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协会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于深圳正式举行。

在17日下午的链接•赋能科技出海峰会(BATi)上,亿欧公司编委唐钰婷、创想三维联合创始人刘辉林、浩方集团副总裁雷平,非程创新兼职合伙人段侠,在圆桌环节围绕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展开讨论。

百分之八十的产品出口海外,消费级3D打印公司创想三维注定要走出去。洞悉科技企业出海困境,浩方集团以品牌服务商的角色助力出海。出海的母题始终是国际分工,非程创新的合伙人提供了自己的视角……

科技出海已积累相当多的案例与见地,中美贸易战势必带来严重打击或许也只是耸人的伪命题。更多关于出海的洞见与思维碰撞的火花,详见圆桌讨论实录。

以下是圆桌环节发言原文,亿欧智慧城市在不改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


主持人:要说“走出去”,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在谈。但是有科技附加值的产品以及服务走出去话题,其实很少被讨论。现在国际形势复杂,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讨论“走出去”?如果走出去,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我们都会在今天的这个圆桌环节展开讨论。首先请各位做一下自我介绍。

刘辉林:大家好,我是来自创想三维科技公司的刘辉林。我们公司主要生产消费级3D打印机,从2014年公司成立到现在,每年都倍速增长,现在创想三维已经是国内甚至全球出货量最多的一个3D打印机品牌了。这几年我们已经全面布局全球化市场,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两线发展,加快在海外建立分公司或服务中心,同时反哺国内,加速在全国各地的布局。

雷平:大家好,我来自浩方集团。我们公司成立于2006年,以前的主要业务依托于跨境电商这样的主流业务,2016年,我们公司做了一个很大的战略转型,从简单的跨境电商的卖家变成一个品牌出海的服务商。

浩方集团副总裁雷平.jpg

浩方集团副总裁雷平

我们主要帮中国的企业完成品牌化、互联网化和全球化的战略转型,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也深刻感受到中国大量的企业在面新的环境、新的竞争格局、新的业态之下,面临战略调整的形势。我们通过服务帮我们的客户在战略牵引、产品定义、品牌营销、销售落地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和路径的转换。今天我们以品牌出海服务商的角色,来跟大家一起交流!

段侠:大家好,我叫段侠。我今年7月份答应非程创新做外部合伙人,一起从零开始孵化这个业务。

加入趣头条之前,我在华为工作了两年多,一直在做出海相关业务,致力于解决如果有一天谷歌不让华为在海外使用 Google Paly 商店,华为应当如何应对的问题。在此之前,我在腾讯工作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有幸作为腾讯双百计划,参与了对拼多多前身拼好货的投资过程。此外,我还有豌豆荚、Google和微软的工作经历。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创业,帮台湾的客户和在美台湾籍客户做英文版的电子商务网站。

主持人:不管是出海,还是帮助企业走出去,在场的嘉宾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深耕。我们为什么要选定出海的这条路?如果去到一个新兴的市场,我们是需要重新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去了解他们的规则。大家现在比较关注中美贸易战的问题,八家中国企业被美列入实体清单。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坚定我们往外走这个决心?

刘辉林:我们公司主要从事多面积、消费级的3D打印机。3D打印技术早在80年代就有了,2012年后,这一技术在国内迅速火热起来。我们刚成立时,进口设备比较多,而我们成立公司的目标之一就是做消费级的高性价比的3D打印机,并且以出口为主。目前我们的市场份额是出口占据80%,国内占据20%。这样的市场构成,并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3D打印技术落后,而是因为海外消费者在接受新鲜事物和消费水平方面更进一步。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我们行业目前已经增加了25%的关税。考虑到我国相对成熟的3D打印机技术,国家独特的制造优势以及公司积淀的产业优势,国际局势兼具挑战与机遇。即使被持续加收关税,我们仍然有很多竞争优势。

中美贸易战已经对我们周边的一些产业,包括我们上下游的供应链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第一,中国的优势特别明显;第二个,中美贸易战会加速我们企业往欧洲及其他地区拓展业务;第三,目前的形势也要求我们练好内功,以应对目前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美贸易战之后,我们公司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很大的下降,欧美及其东南亚等地区业务量增长也非常显著。国内3D打印机市场稳中有增,我们除了布局海外,也在坚持培育国内市场。

创想三维联合创始人刘辉林.jpg

创想三维联合创始人刘辉林

雷平:现在中国的企业其实面对很大的增长的压力,传统的OEM的制造商也面临着订单不稳定的问题。大量的创新、创业的公司本身的资源非常少面临如何快速地拓展渠道,快速地实现产品的销售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三类客户需要外部资源的牵引,不仅包括思维方式的转换,还有关乎有效资源的对接。今年,我们聚焦科创企业品牌出海。

深圳有大量的科创企业,想要依托自身的技术、自身的产品,快速实现全球化的布局。我通过与这些创业公司接触,发现他们实际上还缺少很多资源。

第一,全球化的视野。创业公司往往把生存作为首要,很难建立其一个长远的规划。

第二,创业公司更多关注产品和技术的落地,在营销、渠道、品牌规划等方面往往资源匮乏。

第三,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也缺少一些有效的资源供给。

我们作为一个有效的资源方,往往通过技术、产品,加我们营销渠道品牌的双向合一,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能够帮我们深圳大量的科技企业快速地拓展海外市场。

我认为中国的企业下一步要更好地在品牌打造、本地化,与当地的用户的快速链接,粉丝的建立,互联网手段的引入和线上线下渠道的相互结合方面,快速形成自己一个推进的通路。如果这些体系的方法能取得有效,我认为,在未来,中国会在消费领域涌现更多的强势品牌。

段侠:我尝试从两个方面回答一下主持人的问题:第一,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出去。第二,确定了要走出去的企业,应该怎么选择。

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有几个驱动因素。以中国为例,驱动因素首先是外商投资,然后是制造业和出口,最后还有内需。从这个归类上讲,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出去的,如果你是做零售、服务业,主要消费者都在内陆的地方,没有必要走出去。

首先看外商投资,人工智能最头部的企业基本都上了美国的制裁名单,美国可能不会允许它的政府养老金等渠道资金投资相关的企业,这类企业的融资会受影响,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走出去。第二是制造业和出口,根据深圳的出口数据,货柜出口数量的确在减少。因为深圳的很多工厂为了规避关税都往外迁了,制造业不出去肯定是不行的。最后,消费方面,如果出口下降,肯定要想办法。传音很早就把工厂搬到埃塞俄比亚,现在它已经是埃塞俄比亚纳税能排名第一的外企。如果未来的趋势是消费者的需求在哪儿,工厂就应该跟到哪儿去的话,这种行业不走出去也不行。

哪些行业应该出去,WTO 价值链的年度报告可以带来一些启发。中国加入WTO 前后,有两个行业是特别值得关注,一个行业是电子产品,一个是纺织。美国一直没有针对这两个行业增加关税,是因为一旦增加关税是会影响到美国老百姓的实际支出的。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和纺织产品短期内无法替代,但并不代表一直会如此。制造业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但越来越多的产业价值链又往别的区域转移了,这就是美国人讲的解耦或者是脱钩。目前,电器制造和纺织这些大的行业其实已经在转移了,这类企业如果要保持增长,只能跟着出海到消费者聚集的地区,比如东南亚,比如非洲。

主持人:这是一个国际产业分工的问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段侠:可以这样理解。以纺织业为例,全世界80%以上的服装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中国缺少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你也可以选择留在国内制造中国的LV,这是另外一个选择。

非程创新兼职合伙人段侠.jpg

非程创新兼职合伙人段侠

主持人:整个大湾区,有非常多的制造业企业在往外走,他们可能长期从事OEM、ODM,现在需要去获得更好的市场,更高的利润值,会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创想三维在做海外市场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我们又是怎么解决的,是否遇到国内同行的竞争或是遭受品质质疑?

刘辉林:我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或者一家科技企业,能够将产品卖到国外,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我们国家的3D打印机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于其它国家。 就行业来说,3D打印属于高速增长的一个行业。我们公司早期做布局的时候,就明确了几点。第一,要做品质更好的3D打印机。此外,还要建立强大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加速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海外建立了售后服务基地,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主持人:浩方帮非常多的企业做出海品牌升级,那在帮企业打造品牌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一些比较独到的经验?

雷平:互联网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你可以通过数据的有效采集,快速地做用户画像,甚至可以通过客户的反馈快速做产品的迭代升级。

第一,目前利用互联网做品牌升级,做全球化的布局处于非常好的时间点和机会点,可以大大减少早期的投入。

第二,我认为中国未来企业一定要建立起品牌的观念。得用户者得天下。如果不能获取用户,积累品牌,就不能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给自己建立势能,我觉得大量中国企业对此缺少认知。

第三,做一个海外品牌,整个生态系统非常复杂,涉及销售、营销、当地品牌的一些宣传的路径,流量的获取,甚至还有物流、曝光、售后服务等问题。我觉得早期的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和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快速拉通链条,调动体系,把核心力量聚焦于可控的地方。

第四,我们提出来“生态赋能,品牌出海”, 也是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资源外部化,资源协同,生态的参与、组合来完成自己品牌出海的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这有助于出海企业适应变化迅速且多样的全球化需求,并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