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上海匠人的手作记忆:再过二三十年就真的没人做了 京东数科拟“登科”募资200亿,与京东集团关联关系深浅几何? 保时捷北美CEO升任大众集团销售总监 特斯拉股价回升5% 连续两日上涨 汽车市场持续向好 8月产销保持双数增长 玛莎拉蒂全新一代GranTurismo 将于2021年发布 联合国大会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决议 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旅游市场联合监管协作体成立 夏粮收购已近尾声,秋粮即将上市——谷物供需宽松 口粮绝对安全 国家卫健委:发布工作方案 加强推进抑郁症防治 幼儿园不得直接或间接作为企业资产上市 金沙江峡谷中的彝家村寨结束“百年孤独”之后 中国新闻社就澳方搜查驻澳记者发表声明 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 北京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山东省发改委一次新增4名副主任 2人此前为地级市市长 “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发布会:确保稳企惠企政策精准落地 专访王文天大使:中柬务实合作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 中国驻柬使馆与柬各界沟通 生动讲述中柬抗疫合作 首批科创50ETF获批 四家基金公司拔得头筹 物流业迎多重政策利好 东方嘉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持续优化 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7% 朱雀基金再出手 旗下资管计划举牌铂力特 创业板注册制是系统性改革 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政府债发行放量带动8月社融超预期 联想布局工业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牵手浙大数盟建生态联盟 日均近2亿件​快递折射新消费需求旺盛 温州银行尝鲜专项债 中小银行花样“补血” 人民银行: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6.74万亿元 同比增长13.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服务精准脱贫攻坚 珠三角外贸迎采购小高潮 工厂加班抢舱发货 服贸会上文化、境外工程等三项目签约总额合计超千亿元 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稳降至21万亿元 已连续10个季度下降 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 外贸企业恢复“元气” 8月份新增信贷1.28万亿元 社融规模增3.58万亿元超预期 多地发放抗疫特别国债资金补助市场主体 部分地区支出进度有待加快 圣兆药物聚焦高端复杂注射剂 借力资本市场加大研发力度 3.58万亿元 8月新增社融规模超预期 首批四只科创板50ETF获批 泛海控股被传提前寻求新券置换旧债:多渠道筹资保障兑付顺利 又一批长期资金来了!首批科创板50ETF正式获批 8月有万能险结算利率跳水从年化5.84%直降至2.5% 云南自贸区“筑巢”一年“引凤”无数 吸引投资千亿元自成特色产业群 民生信托家族信托业务单笔交付资产突破亿元 保险资管产品相关三细则出炉 规则与同类私募产品拉平 浙商证券A股定增获证监会受理 经济新动能快速发展壮大 基建投资加速释放 用电量超预期 支付机构正加速清理P2P支付通道 网贷平台清退被“卡喉”? 我国5G用户数超过8000万,预计年底将突破1亿人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60位上海匠人的手作记忆:再过二三十年就真的没人做了

2020-09-12 13:11:15来源:第一财经

“棕梆修伐”“削刀磨剪刀”,市中心街头巷尾不时响起的吆喝声是“80后”周祺不可磨灭的记忆。通过前不久在上海书展首发的《上海师傅》,她让那些远去许久的手工日用品和制作它们的师傅重新“穿越”回来了。

周祺出生在南京路上大光明电影院后面的石库门房子里,从她有记忆起,目之所及的日用品,大都是手工做的:杯套、碗架、板凳、饭罩、菜篮头。她的曾祖母总是坐在天井的藤椅里,教她如何称呼过往的邻居们。那时候,她心中,“师傅”这个词指的就是那些有手艺的人,他们总是走路或推着车,走街串巷,补碗、修棕梆。每当吆喝声起,邻居们就聚拢而来。等到周祺更大一些,大人们让她出去买东西时,她总是趁机逛逛周围的粮油商店、烟纸店,在哪家商店能买到什么,她心里有一本账。

马师傅的流动竹器摊

当年“打酱油”的小孩进入了而立之年,曾经频繁见到的手工日用品和出没于街头巷尾的手艺人也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她写这本《上海师傅》,并筹办展览“你身边的上海师傅”,正是希望留下“这座城市最后的手作记忆”。

寻访60多位师傅

在周祺儿时的记忆里,上海的这些师傅们都是在市中心游走的。可当她2012年开始想要寻访他们时,她发现,市中心的师傅已经很少了。竹编、铁匠、兔子灯、鞋匠、布艺师傅,这些技艺大都源于嘉定、青浦、奉贤。如今,也只有在这些技艺的发源地才能重新找到他们了。

寻访这些师傅,她前后用了8年时间。到小镇的街头巷尾、农村的田间地头,她把这些原本不被注意的师傅们一个个找了出来。她寻访的方式并不是社会调查,没有预设的框架,也没有事先设计的提问,大多数时候,她是抱着偶遇和交朋友的心态去寻找这些师傅。师傅们大都生活在郊区,她就坐大巴再换乘公交车去找他们,从不开车去。师傅们往往是独自一人走街串巷,或是在村里自己的家中待着。“开车的话,根本遇不到这些师傅,我连自行车都不太骑。”周祺会通过各种线索去寻找手艺人,但有时候,在田间地头行走一天也不会遇到一位师傅。

周祺随身带着速写本,每找到一位师傅,她就会停下来与他们聊天,为他们画一张速写,拍一些照片。对她来说,这些师傅承载了一份过去的记忆,但对周围的乡邻而言,他们只是生活中日常见到的熟人,做的也是很一般的活计。“周围的人可能觉得奇怪,因为这些东西太正常了,但对我来说,已经离得很远了。”

周祺为老手艺人所画的速写

在《上海师傅》里,几乎每一位师傅的照片上,都有几个白色的大字,笔迹不同,各具特点,它们都是被访师傅本人的字迹。上海郊区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周祺有时候听不懂这些方言,便会请他们把话写下来。也有几位师傅,或许是不会写字,或许是害羞,不愿意在周祺的速写本上留下笔迹。师傅的话多不多、技艺好不好,这些都不是周祺选择是否收录书中的标准。“书中的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独特的技艺。”

《上海师傅》记录的60多位师傅,有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九旬老人,也有“70后”的“年轻师傅”。其中,大多数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经历了一项技艺从时兴到落伍的历程。周祺的呈现方式以照片为主,每一位师傅的口述只留存了寥寥三四百字。这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她还是希望以图片呈现为主,尽量提高书的普及度。

他们很清楚技艺迟早要失传

绒线针、金鱼灯、兔子灯、蚌壳棉鞋、草拖鞋、铁锅、铁铲、竹篮子、竹蜻蜓,这些物件背后是一个个孜孜不倦劳作了几十年,已经步入晚年的老人。不论是为此做记录的周祺,还是那些老手艺人都十分清楚,随着他们这一代人的凋零,这些手艺早晚是要失传的。“能保护这些手艺的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市场决定了一个工种是否还能存在下去。”

曾经,这些手艺让师傅们能够安身立命,也是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用杉木做蒸糕桶的徐冬林,从17岁就开始学手艺,学三年帮三年,要六年才能出师,那时候,师傅就像皇帝一样,要徒弟帮着料理一切家务,可见学艺艰难。徐冬林最多时也带过27个徒弟。69岁的孙逸娟从9岁就开始做草编,手艺极好,做出的草拖鞋、草包、杯套都十分漂亮。她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外贸出口带来的需求旺盛期。那时候,一家几口人围着一盏油灯做通宵,广播里放着样板戏,大家边跟着唱边做草编。还有几位师傅,手艺都是从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养活了一家三代人,却在最近20年里很快没了用武之地。“师傅们都很能接受现实,很多人虽然有遗憾,也不会让子女再从事这份工作,他们觉得年轻人应该做一些赚钱又体面的工作。”周祺感到,对守了一辈子的手艺失传,师傅们大都已经坦然。

面对周祺这样远道而来的寻访者,老师傅们通常“开始有点凶的”。“他们觉得我年纪轻轻不上班,到这里来干什么?”逐渐了解周祺的意图后,老师傅们的热情就开始展露。她能看出,“对有人记录这些手艺,他们还是感到欣慰的”。周祺去看望他们,他们会很热情地拿出自家种的李子和甜芦粟招待她,这让周祺想起了自己家中的长辈。

年轻时,师傅们会把自己做的日用品送到城里的商店售卖。现在逐渐年纪大了,没办法再送货进城,就只能供应周围人的需求,或是自己做一点小玩意儿自娱自乐。在上海市中心,还零星有一些小店继续出售这些传统的物件,比如黄浦区中华路上的顺兴泰,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出售各种竹器,竹篮子、蒸屉、竹椅、淘米箩、挖耳勺等。从顾玲娣的爷爷开始,爸爸、哥哥都曾接管这家店,现在传到了顾玲娣手里。再过几年,这家店又将由她的儿子继承。

中华路曾经被称为“蔑竹街”,街上有二三十家竹器店,现在只剩下顺兴泰一家。如今,顺兴泰也是靠老客户订货才能维持生存。周祺说:“我比较担心的是,在消费快速变化的时候我们不会想这么多,等再过二三十年,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好的时候,就真的没人做了。”

(实习生徐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海师傅:最后的手作记忆》

周祺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