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乡村振兴专栏|长岛海上渔田,如何避免文化景观消亡?

2020-01-28 13:12:43来源:第一财经

编者按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产业、文化与民生并进,衰微中的乡村正经历新一轮嬗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承袭,根在乡村。高速城市化的背后,是乡村的普遍空心化与人文景观凋敝,所幸,改变的契机已经到来。

第一财经·商业人文与上海阮仪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携手,邀请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各界专业人士撰文,呈现乡村振兴图景的不同侧面,此次专栏讨论,希望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最后一篇讨论,我们将视线转向“北海神乡”山东长岛的海上渔田,借由这一海岛独有文化景观的由来、消退和保护,探讨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未来。

山东长岛,海上渔田    长岛供图

正月十五是家家团圆的元宵节,而在“北海神乡”山东长岛,这一天还是另一个传统节日,海神娘娘渔灯节。妈祖庙显应宫前开阔的场地上,大伙严肃中带着喜悦,殿前祭礼按照惯例一步一步进行着,给妈祖送灯、烧香祈拜、许愿祝福。礼毕后,迅速空开场地,一场载歌载舞的演出随后上演,热闹非凡。

这是长岛百年渔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祭海习俗在沿海地区历史悠久,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期间,鸣礼炮、放礼花,有规模盛大的献牲、祭祀等春祭仪式,还有舞龙、舞狮、秧歌、民间戏曲、渔家号子等传统民俗节目,生动形象展现出海岛居民对妈祖的虔诚信仰和独具魅力的渔家民俗文化。

长岛地处山东渤海,北望大连,南临蓬莱,作为烟台市北部的特色海岛,全域30多个岛屿,山海生态格局优越,海岛文化基底深厚,特殊的地脉特征,给予了长岛诗性,而海岛文明则注定了长岛不一般的乡愁。

作为新一期长岛国土空间规划团队的成员,需要在制定规划前进行详细的调研勘察,因此我们一行人乘上了前往长岛的船。长岛居民世代以渔业为生,坊间流传着亿年地质,万年史前、千年妈祖、百年渔俗的说法。在当地,我们发现除了与渔业相关的民俗习惯与传统节日外,更令人震撼的是那广阔的“海上渔田”。

海上渔田位于南北长山岛东侧2000米以内的海域中,由渔网与浮标分割成一个个边长100米的田块,田块中央还有漂浮的渔人小屋,延伸至目力可及的尽头,蔚为壮观。或乘船,或从岸边远远望去,这景象恰似一片蔚蓝的田野,有海鸟从空中掠过,翅膀的震动带来海水的气息。

渔村盛装    长岛供图

这一渔耕文化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还记录着当地千百年间渔村乡民赖以生存的渔猎知识与技术体系,并与长岛作为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的宗教状况息息相关,这些“渔田”是近百年长岛人民的支柱产业,在海面和岛上、在船上和家中、在渔民的眉梢和心头,处处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生活痕迹,这些文化景观还反映着当地社会结构与生活生产方式与浓郁的地域景观性格,是非常宝贵的乡村文化遗产。

一如中国多变的地理特征孕育出了广大乡村富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在乡村地区具化成为各种乡村遗产。这类遗产不像自然鬼斧神工的山川,亦不像人类建造的文明奇迹,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并相互依存的产物,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创造凝炼的物质文化。而作为“结果”的景观,正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在自然本底上所体现出的现象,即景观是一种表象,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

乡村人民的生存智慧,造就了众多著名的农业文化景观。而目前,在乡村振兴的影响下,在环境保护治理中,拆迁新建导致物质景观正迅速更迭;与此同时,那些显性的民俗文化也正在迅速的消亡与变种,或以别样的方式企图焕发生机,一如某些旅游业中的副产品,将那些民间的、本土的样式还原到另一种生存状态中去,成为一种布景,从而使得这些优秀的文化景观已一种截然不同的传承方式顽强的传承下来,并逐渐为人所知。

在长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对渔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岛独有的文化景观正在逐渐消退。

究其原因,具体有二。

第一,人口流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渔村的大量人口开始流失,导致渔村经济衰退。生活环境品质较低和城市化水平落后造成造成长岛人口逐渐减少;为应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而进行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禁止近海水产养殖等行为加剧了长岛地区原始居民的外流和渔耕文化景观的消退。青壮年人口明显减少,老龄化不断提升,人才流失严重。

第二,产业迭代。2001年到2017年,长岛的游客在17年内增加了5倍且继续增长。渔家乐比例较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长岛从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过渡的趋势,为渔业景观保护和维持生命力不仅创造了机遇也制造了阻力。多年来传承当地传统渔耕文化的居民数量逐渐减少。我们不难看出,对比观光游艇,传统渔港中从事捕捞的渔船所剩无几。

可以预见,由于竞争的加剧,过度的文旅开发不仅可能无法获取等值的回报,更发挥不了文旅产业在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反而容易导致文化景观“变种”,只剩外壳而失去内核,最终走向消亡。如何才能平衡文旅发展的度,实现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的共赢?这成了困扰包括长岛在内许多乡村的一大难题。

尽管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正确认识文化景观的价值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文旅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其实正是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表面上,文旅产业的发展看似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质还是这些相对“隐性”的价值基因的转化。我们需要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乡村文化遗产,更多考量遗产对于乡村居民本身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纯粹经济的意义、对本地的发展的意义。

渔田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还记录着当地千百年间的渔猎知识与技术体系,并与长岛作为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的宗教状况息息相关。    长岛供图

长岛当下正处于价值追求的重要转向中,传统文化景观因其代表着旧的价值所在与价值观,正在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当下价值追求的当代文化景观,而规划能做的,即引导价值的增长(如经济、社会、生态价值)与控制价值的损耗(如文化、景观价值)。目前,长岛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制定中,其中针对本土风貌保护与延续、文化景观保护等方面都给予了着重的关注,通过对长岛区域景观性格的分析和不同景观类型的相应举措,意图保留最原汁原味的长岛。

成功的乡村文化景观不但可以创造可持续的地方区域发展模式,还能够延续当地通过历史积累下来的传统可持续资源利用方法。通过这种可持续发展,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将会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和乡村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并最终为未来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故,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全面深刻宏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培殖,创新提升等多方面引导价值观念的转变——从“生存的艺术”到“生活的艺术”,从“生态智慧”到“风景智慧”,从“绿色地栖居”到“诗意地栖居”。

(作者邵钰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