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件文物回到虹口里弄,再现二战犹太难民的上海记忆 万达前鉴不远,上千家房企跨界养猪 疫苗接种纾困计划双利好,美股指创新高,标普500首破3700点 天津松江股份13.5亿债务逾期,近20家金融机构为其融过资 CPI时隔11年再现负增长,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 杜祥琬院士:“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 晶圆厂产能告急 芯片交期部分拉长至10个月 谋定而动 长城将推全新高端电动车品牌 遭环保组织举报 特斯拉德国工厂被叫停 百度Apollo商业化路在何方? 小鹏汽车ADS发行价或定为45美元 较当前股价折让6.8% 购新地皮 华为汽车研究中心或落户广州 自主三强提前排定座次 全年有望齐破百万辆 上合组织愿同中国加强电商和物流合作 共建有效的国际物流网络和体系 “‘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大使圆桌会议召开 “十四五”“双循环”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病例激增!平均每两分钟美国就有三人死于新冠 临近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专访:“未来一两年是多边主义发展的机遇期” 张伯礼:这次抗疫,增强了我们对传统医药的信心 最高法与台盟中央召开座谈会:将切实维护台湾同胞合法权益 中俄远程宽体客机CR929总设计师:2023到2045年预计CR929交付1000架 展望2035 六成受访少年儿童相信高科技应用场景会更多 外国在华企业希望增加在华投资 外交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中国“夏威夷”这个冬天格外火 外媒羡慕ING! 中国驻加大使就孟晚舟事件、两名加公民案撰文阐述立场 调查称中国继续成为英国企业关键投资目的地 中方重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湖北:直接接触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每7天核酸检测1次 近九成受访少年儿童相信未来15年自己有更多机会成长成才 多所监狱倒查20年纸面服刑:保外就医均有狱警等参与 途经四川等地的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 美诬告欧盟前外交官是“中国间谍” 外交部回应 长江全流域以及重点区域的司法协作模式已初步形成 报道称美国“吹哨人”遭到迫害 中方呼吁有关方面专心抗疫救人 打赢蓝天保卫战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是新关键点 “十三五”之“集体舞”:效率与公平“伴奏”下共享“获得感” 山东做好“云”文章应对“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发展 教育部:加大对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支持力度 中国三大国产客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开对“药方”,拔掉“穷根” 新华网评:你好,世界新高程! 青海历时五年初步构筑防汛抗旱决策支持体系 正告美方: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 严控排污 中国环境监管将全面进入“一证式”时代 我国新增一条进出新疆的铁路大通道 个税预扣缴明年起有新变化 专家详解优化体现在何处 人脸信息暴露安全隐患:仅刷下脸,房子就被过户? 教育部:对于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 是什么阻碍了女性生育意愿? 山西加码法治建设 为转型发展“护航” 外交部将举办一周云义卖 邀请驻华使节直播带货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里弄,再现二战犹太难民的上海记忆

2020-12-10 13:11:55来源:第一财经

美国东部时间已经过了午夜,然而生活在美国各地的十几位犹太人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他们平时不常用的微信,请求他们在中国的朋友传一些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现场照片和视频 。

此时在大洋彼岸的上海,12月8日下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在举行新馆开馆仪式。在预录的视频致辞中,美国良知基金会主席亚瑟·施奈尔表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参观新的上海犹太纪念馆,看看曾经为犹太人提供护佑的避风港。”施奈尔也说出了很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无法前来目睹新馆的人的心声。

身处美国芝加哥的犹太企业家斯庞根(Danny Spungen)也是彻夜守候在微信旁的一员,他曾资助过纪念馆的建设并组织难民为纪念馆捐赠文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他说,纪念馆的扩建具有极高的人文和教育意义。“二战期间犹太人和中国人并肩生活,他们互相依靠,很多中国妇女照顾过犹太儿童,而在欧洲,有150万犹太儿童惨遭杀害。”

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  供图/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完整还原难民生活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变本加厉,犹太人纷纷争取获得外国签证从而逃离德国。由于上海当时特殊的历史状态和开放的态度,犹太人无需签证就可进入上海,使得上海成为了犹太人逃离迫害的“诺亚方舟”,先后有约2万名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或中转前往第三国。

1943年2月,侵华日军在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划设“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即虹口隔离区,犹太难民被迫集中生活在这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二战结束后,这些犹太难民陆续移民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也有少量回到了德国和奥地利。

为了纪念这段独特的历史,2007年虹口区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不过由于场地所限,纪念馆只能利用有限的场馆对犹太难民当年在上海的生活进行碎片化展示,而从全世界各地捐赠来的珍贵文物资料,大多只能暂存于保存条件较好的虹口区档案馆。

有时,捐赠人在回访时,没有看到自己捐赠的物品得到展示,难免失落或误解,为此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每次他们都耐心向这些捐赠者解释,并保证这些物品得到了妥善的保管。

转机出现在2017年,纪念馆启动扩建,对摩西会堂旧址西侧、南侧居民房屋实施征收,在保留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纪念馆重新开放之时,展馆整体面积从原来的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展陈也从150件增加到近1000件(组)。

在参观新馆时,观众容易忽略的是,其实新馆本身也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见证。纪念馆新馆原为长阳路50弄兰村的一部分,因为紧靠摩西会堂,在历史上多为俄罗斯裔犹太人居住。二战后,这座新式里弄也成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聚集区,知名小提琴家和钢琴家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就在这座里弄生活过。

在犹太难民当年真实居住过的房间里,追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更能体会到历史的真切感和厚重感。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景    摄影/钱小岩

由捐赠支撑起的馆藏

斯庞根还有一个身份是斯庞根家族基金会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一位20世纪70年代就到中国经商的犹太企业家,上海犹太难民的故事引起了他的兴趣。在美国,他赞助了多场原上海犹太难民组织的聚会活动。

这些犹太难民在离开上海时,因为行李额度有限,精心挑选了一些代表他们上海记忆的物件,如难民运动会的奖杯、影集或集邮簿等,到达美国后他们将这些物件精心保管六七十年,特别是他们进入暮年后,时不时拿出摩挲,回忆年轻时在上海的岁月。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斯庞根也逐渐成为原上海犹太难民信赖的对象,他们大多已经进入高龄,不少人决定将伴随他们一生的物件托付给斯庞根,希望斯庞根能为它们找到一个好去处,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斯庞根表示,他当年在考察后发现,相比美国的犹太博物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藏品显得十分单薄,特别是实物这块。在与文物主人沟通后,斯庞根代表原上海犹太难民,亲自将这些文物带到上海,捐赠给了犹太难民纪念馆,成为纪念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中国的纪念馆和博物馆不同,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将近1000件的藏品中,大多数都是近年分散于全世界各地的原上海犹太难民和他们的后代捐赠的,几乎每件藏品背后都有至少两个故事,一个是使用者的故事,另一个则是捐赠的佳话。

“同舟共济”展厅内,作为“隔离区”见证的银色哨子就是其中一件。1943年,虹口隔离区设立后,为了方便管理,日本当局在隔离区成立了犹太人自管组织“外人保甲制度”,由犹太人担任“保甲人员”,监察自己的同胞是否有擅出隔离区的行为等。这个哨子正是当年犹太人“保甲人员”使用过的。

它的捐赠者是目前生活在巴西的原上海犹太难民埃斯奎纳齐(Hnnelore Esquenazi)。2019年11月,她的女儿到纪念馆参观,惊喜地在难民名单上发现了母亲和其他亲人的姓名。11月下旬,纪念馆恰巧在巴西主办“犹太难民在上海”巡展。纪念馆工作人员特意赶到里约热内埃斯奎纳齐的家中探望,86岁的她在家中口述当年的避难经历,表达了对上海的感念,由她的外孙女剪辑成30分钟的录像。埃斯奎纳齐把这段录像以及珍藏了一辈子的哨子、上海工部局宰畜场入门证、德国护照等物品捐给了纪念馆。

相似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博物馆有一面特别的书墙,陈列着有关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的上千本图书,是居住在英国伦敦的原上海犹太难民科特·威克所捐赠,这些图书是他毕生的收藏。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2019年曾经代表纪念馆去接受图书捐赠的志愿者吴依娜表示,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老人告诉她,“整个世界都向犹太人关闭了大门,我们就像困在了一个牢笼里,出不去,也去不了任何地方,除了上海。如今我还能幸福生活,全亏了上海当时接纳了我和我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