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从全球范围看疫情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2020-04-14 18:11:53来源:第一财经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扩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疫情重心已从中国转移到了欧洲与美国,未来不排除疫情重心转移到南半球及南亚的可能性。这场发生在高度全球化背景下的高度传染性疫情,对各国经济、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全球化、地缘政治等各方面都已带来或即将带来深远影响。

我们从全球背景总结了疫情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包括中国受到的直接影响与全球对中国的反向冲击两个方面。及时采取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对中国经济恢复与稳定增长、对维护中国的全球利益、对加强中国在全球体系的地位与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范围看疫情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1.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从2018年3月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以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先后经历三轮冲击。第一轮是2018年3月到2020年1月中旬,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一些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布局,小部分企业开始将生产从中国外迁。

第二轮是2020年1月下旬到3月上旬,由于国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导致消费、生产与物流阻断,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增长,外贸企业在生产侧受到巨大冲击,并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影响,促使一些跨国企业考虑从中国分散供应链。

第三轮冲击是从3月上旬开始,预计到6月底结束。随着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全球各国同样出现消费、生产与物流放缓,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对中国而言则是一批海外订单被取消,进而对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带来了进一步的冲击。另外,一些国家重视医疗物资生产的本土化,也将对在全球供应链的相关中国企业带来影响。

从中长期看,除了贸易摩擦与疫情外,考虑到逆全球化、劳动成本等因素,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预计还将不断受到冲击。

2.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受到疫情影响延迟。

截至2019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新签了6944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合同额1548.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总量近60%。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严重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交通受阻以及人员隔离,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技术人员无法按时到岗,直接影响了在建项目的进度。

二是疫情对中国出资方的资金筹集带来了严重冲击,影响了后续资金的投入,此类现象在出海扩张的民营企业中较为普遍。

三是受项目所在国疫情影响,导致项目施工放缓或中断。

目前,部分境外地区的疫情防控仍处于失控的局面,短期内,全球各国的工作中心将转向疫情控制、恢复经济、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因此,那些投入巨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将会受到一定压力,部分项目出现延迟是大概率事件,为此需要预做准备。

3.逆全球化可能进一步凸显。

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的加速,使得东亚经济体,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东盟与中国大陆均成为最大的受益方之一。这也使得全球经济中心,开始从欧美向亚洲逐步转移。特朗普政府所推行的“美国优先”与欧洲右翼与保守势力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欧美对现有全球化政策的调整与压制,目的是更好维护自身在全球的利益。目前看,特朗普摒弃全球多边规则,采取双边谈判与“各个击破”的策略,实现了其为美国争取更多现实利益的目标,对全球现有治理规则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此次全球疫情的爆发带来了全球性交流物流阻断,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协作的难度,进一步加深了逆全球化的鸿沟。英国著名智库Chatham House的首席执行官罗宾·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表示,“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在走向终结”。

4.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中国的溢出效应。

随着疫情在全球及美国加速传播,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急剧下跌以及巨幅动荡期。美股在3月份4次熔断,全球多个国家股市也相继触发熔断。2月19日~4月12日,道琼斯指数下跌19.7%,接近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同期下降幅度(图1)。

3月份,美国初次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达到了664.8万人,是2019年平均值的30.5倍,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峰值还高出1032.5%。摩根大通预计美国4月份失业率将增至20%,失业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圣路易斯联储的经济学家估计美国4月份失业率将急升至32.1%,创1948年以来新高。(图2)

目前,疫情在美国的传播仍处于失控阶段。保守估计在4月底美国确诊人数峰值为80万人左右,全球将突破250万人(图3)。在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美国与全球金融市场与经济均将继续面临大幅下行压力。

当前的全球形势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鉴于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相对2008年对全球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如全球及美国再次爆发经济与金融危机,其对中国潜在冲击将大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应对全球影响的举措

1.稳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

虽然疫情冲击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但中国也有潜力抓住时机稳固这一核心地位。五个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由于中国先行控制住疫情,防控与复产领先全球两个月,中国应全力向全球输送大量合格品质的医疗物资与设备,凸显中国在医疗物资方面的强大可靠的生产能力与在全球供应链的不可替代地位。

二是面对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中国应积极主动与供应链相关国家与地区加强合作,协调推进各方在零配件、物流及通关方面的正常衔接,共同确保当前全球供应链稳定。

三是牵头发起全球线上进出口交易会,应对线下展会中断的情况,构建与强化全球线上供应链体系,与线下供应链体系相互支撑。

四是抓住全球对线上业务与数字化转型需求爆发性增长的契机,加速将5G与数字经济产业链向全球延伸,这既可协助各方高效应对疫情、发展数字经济,又可形成及巩固中国在5G及数字化有关产业链的全球领先地位。

五是国内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加速数字化与无人化生产改造,减少因疫情影响人员复工的冲击及提高生产效率,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领先地位。

2.调整与“一带一路”国家有关项目方向并巩固与有关方的关系。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优先与重要的战略腹地。疫情之下,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思路要拓展,不能过于集中在基建方面。疫情后,有关医疗、5G、线上业务以及基本民生的项目将是各国政府更为重视的方向,因此,“一带一路”项目应积极向此方面扩展与调整。

二是积极主动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外方协调,在资金、复工、税收等方面争取支持与宽限,减少中方损失并避免出现烂尾项目。

三是加速形成我国在“一带一路”中新的优势地位。鼓励我国企业抓住后疫情时期催生线上业务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契机,加速把5G与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链向“一带一路”延伸。

四是进一步加大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鼓励与加强区域化。

虽然本次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逆全球化趋势,但逆全球化不等于各国自我封闭化。实际上,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物流以及人员阻断,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供应链的区域化;同时,从此次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安全角度看,全球供应链也有收缩的趋势。考虑到中国在东亚区域的经济体量、消费规模、发展潜力、数字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因此,在逆全球化进一步抬头的情况下,中国支持与加速推进东亚区域化,将会赢得本地区的支持,也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与领导力。

4.进一步预做国内宏观政策调整和储备,应对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极度动荡或危机。

一是增强全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必须始终严控疫情,避免反弹,尽快全面恢复正常生产与经济活动,同时加速实施新基建等稳增长措施,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绿岛”,加快外资流入。

二是进一步采取降息降准措施,向实体经济增加流动性。

三是发行抗疫国债,将今年财政赤字定在5%左右,为恢复经济留足财政空间。

四是对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提供低门槛的流动性支持,在二、三季度给予减税支持;直接派发消费券,救助失业与生活困难人群。

五是针对美国金融政策走向与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跟踪与预判美联储利率走势,调节中美利差在适当的水平;对美国金融资产进行预先研判与配置调整。

5.适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考虑到中国在全球控制疫情方面走在前列,率先带动经济回升,人民币存在走强的经济支撑,为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时机。

具体来说,一是继续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购买中国的金融资产,包括国债与股票;

二是积极实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扩大对外签署范围,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三是支持与中国经贸往来较多的国家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适当增加人民币占比;

四是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承包工程等领域的使用,特别是近期鼓励出口抗疫救援物资的结算使用人民币;

五是进一步便利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与清算方面的安排,顺畅人民币的回流机制。

(作者系图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兼东盟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