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看,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创造奇迹...

2019-10-02 15:42:09来源:

用全球不到 9% 的耕地,

养活世界 近20% 的人口。

70年,

我们一直在面对这个 不等式 ,

寻找更完美的解答。

一粒粒粮食,

饱含着阳光的滋养,

也蕴育着一个国家朴素的理想:

吃饱吃好。

中国粮、中国种,

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

一定能端在自己手里。

它们随时等待被唤醒,
成长为田间“巨人”!

北京

国家作物种质库 ,安静的小院保存着几十万份无价之宝。

过去 30多年 ,已经有 43.5万份种子 在国家种质库安家,保存数量 位居世界第二 。

每个农业强国,只有拥有强大的种质库,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

但存放这些种子,并不容易。 种质库是一个巨型冰箱,始终维持在零下18摄氏度。 工程师在里面工作到 两个小时 的时候,手脚就全麻木了。

低温之下,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可以 保存50年以上 。
一旦需要, 种子 随时都可以被唤醒、激活。

这里存有的毫秕稻种,一旦播撒到田野,它就是水稻中的巨人。

△ 纪录片 《 我们的征程 》第一集 精彩片段

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卢新雄 介绍说 : “ 假如30年前,没有把毫秕收集保存在这个地方,它就绝种了,也就是说我们就吃不到遮放贡米这个米饭了,也就没有云南遮放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了。 ”

卢新雄口中脱贫致富的故事发生在 云南芒市 。

巨型水稻 毫秕 ,最高能长到 2.8米 。 不用弯腰,站着就能收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高产矮秆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毫秕的人越来越少, 几乎绝迹 。
11年前,当地百姓从国家作物种质库找回了种子 ,恢复了毫秕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种植。

口感上佳的毫秕水稻, 每公斤单价已经超千元 。
就是那一小把种子,让这里的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小小的种子,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表示,作物种质资源中,在遗传育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培育了许许多多新品种,都是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来培育的。这些新品种培育以后, 农民种植了新品种,使原有的单产提高了4到5倍,甚至8到9倍 。

在海南岛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上百万份种子在这里实验、繁育。

常年不低于20度的气温,给中国育种家的实验开启了加速键,让中国种子繁育的周期更短,更新的效率更高。
在这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 “玉米之父”李登海研发出高产优质玉米; “抗虫棉之父”郭三堆成功研究出双价抗虫棉。
新中国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都曾在这里培育。
乔迁宴上,
一顿土豆、一杯白水
比酒有滋味!

甘肃 定西
极度干旱的定西,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 “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 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年蒸发量至少是降水量的3倍 。 大部分地方都曾经是荒山秃岭、寸草不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里始终是国家的牵挂。
1958年,引洮工程开工。

2014年底,跨世纪的圆梦工程完工 ,洮河水流进了定西的千家万户,百姓的期盼终成现实。

从缺水的山上搬到山下,是甘肃定西杨庄村村民司启仲 一家三代人的梦想。

△ 纪录片 《 我们的征程 》第一集 精彩片段
家搬完了,镜子挂上了,司启仲决定用一顿土豆宴来庆祝乔迁之喜。

简单的宴席上, 一杯白水对他来说,比酒还有滋味。

在十年九旱的定西,只有马铃薯最易成活,过去一直是黄土高坡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不断注入科技力量,更是让世世代代面朝黄土的农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23年前,定西实施“洋芋工程”,让当地人坚信,马铃薯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成为致富的“金蛋蛋”。

今天,甘肃定西马铃薯已经从亩产1500斤,跃升为近万斤,产量提升了近5倍,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薯生产基地。

黄土高原上,绽放出绿色梦想,这些书写在大地上的故事,指向将来。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
这田间耕种的巨变
是70年农业科技的深刻变革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 但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机制造和使用国。

内蒙古 巴彦淖尔
九曲黄河富河套。 黄河在河套平原完成了一个漂亮的拐弯,也滋养了这一方土地。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

麦收时节到,来自河南、河北、甘肃的农机队伍不断从各路集结。

△ 纪录片 《 我们的征程 》第一集 精彩片段
每年全国都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这一持续23年的大规模自发性行动,正是中国农民自己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
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亩,巴彦淖尔的 150万亩小麦 , 10天之内 就可以全部收完。

今天,中国的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全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69% 。

“挖土不用锹,割麦不弯腰”, 曾经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无人深松机到无人驾驶的铺膜机,从可以清点苹果花数量的飞行器,到覆盖网络信号,用手机就能随时监控渔排的物联网技术。
这田间耕种的巨变, 是70年农业科技的深刻变革。
橙红橘绿好时节,
又是一个丰收节。
当金黄涂满神州,
丰收已经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农耕文明中走来的中国,
如今仍执着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
以汗水,以奋斗,以热血。
因为,
我们对土地爱得最为深沉。

六集纪录片《我们的征程》
10月2日至10月7日
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
今晚21:18
将播出第一集《吾土吾民》
一起看70年中国的巨变!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ID:cctvyscj)
编辑: 汪佳钰
戳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