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中卫固沙林场:从沙进人退到沙定民安的绿色奇迹

2019-08-28 18:42:26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吴咏玲)北纬37°27"40",东经104°57"6",这里是中国宁夏中卫沙坡头——腾格里沙漠东南最前沿。浩瀚沙海连绵成片,流沙在向南跃进的途中被奔腾而来的黄河拦腰截住,形成百米来高的陡峭沙坡。一条钢铁长龙盘踞其间,穿沙越岭,横渡黄河,这是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它已畅通无阻驰骋沙场60载,而这一奇迹源于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几代人的抗沙努力。

搭乘包兰线经过腾格里沙漠段时,车窗外绿意盎然,高矮不一的沙漠植被为铁路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把气势汹汹的“沙魔”死死地阻挡在包兰铁路北侧。铁路线南侧则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这一幕在6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195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包兰铁路全线通车。彼时,腾格里沙漠的前锋已逼近中卫县城西五公里处,眼看这座古城就要成为下一个消失在沙漠里的楼兰。有悲观论调称,这段沙漠铁路要不了30年就将不复存在。

为了保卫家园不被沙子掩埋,也为了包兰铁路能畅通运行,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与沙漠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较量。

这是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兰铁路迎水桥至甘塘段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达10厘米至15厘米,固沙任务几乎无从下手。起初,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的干部职工尝试用枕木抵挡铁路两侧的风沙,结果沙子越堆越高,没过枕木向铁路侵袭。随后林场职工改防为“攻”,深入沙地进行植物固沙研究。

1957年,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和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始尝试平铺式沙障试验,选用麦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场职工发现深扎进沙子的麦草能长时间留在沙里,抵御风沙侵袭。此后,他们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 经实践证明,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能起到最好的固沙效果。

“方格扎得密了,风沙会将麦草方格埋掉,方格扎得疏了,既起不到阻挡流沙的作用,又经受不住风沙的侵袭而容易折断,影响方格的寿命。只有1米×1米这样面积的网状方格,抗沙的效果最好。”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第三任场长张克智告诉记者。

麦草方格固沙法很快被推广开来,这一诞生在中国的治沙奇迹引起各国专家的高度赞扬,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站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远眺,无数块麦草方格织成一张大网将“黄龙”牢牢束缚在地表。新扎的麦草直直地竖立着,如一道围墙将黄沙困于其间。经年的麦草已伏倒在地,腐化成灰黑色,周边不再是颗粒分明的黄沙,而是泥土的颜色。

“这是经麦草腐化后形成的‘沙结皮’,在固住流沙的同时,还能成为植物生长的养分。”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高级工程师郜永贵指着一层覆盖在地表的薄土说,“形成一厘米厚的‘沙结皮’大约需要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咱们别踩到上面,这一脚下去20年的治沙成果就没了。”

“这‘沙结皮’来之不易,是几代治沙人的汗水结出的硕果。”张克智告诉记者,早年间,林场附近还未通车,治沙人需人背肩扛一大捆麦草,徒步行至沙漠深处,一锹一锹地将麦草扎进沙里。午时,工人们就着水咽下混着沙的干粮,稍作休息后继续开始面朝黄沙背朝天的劳作。夏天,沙漠最高地表温度可达70度,热得烫脚。这麦草方格就是这样被一块块种出来的。

麦草方格让治沙人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但对抗流沙仅靠麦草方格还远远不够。从铁路沿线至沙漠前锋,中卫固沙林场增设层层关卡,严防死守,形成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也就是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漠上绿洲。

“沙结皮”上培育的植被只有15%的存活率,在麦草方格中成功安家的植物,都是千挑万选来的。花棒、柠条、沙拐枣……每个树种的选定,都离不开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职工前往沙漠深处的“探险”。他们曾9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考察,与死神擦肩,带回来了十几种沙生植物的种子和标本,培育出了用于沙丘造林的大批苗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沙坡头因沙迁徙的2000多户农民于90年代陆续返回故土,在固定的流沙上开始新的耕作。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终换来如今的沙定民安笑开颜。

治沙固沙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治理沙漠的道路上,需要几代人的愚公之志。老场长张克智的大女儿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将人生的后半程与固沙林场绑在了一起。“林场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时代变了,方法也在创新。年轻人不应该只呆在沙地里种麦草,与沙子打交道。他们更应该去做科研,研究人工‘沙结皮’材料,培育新的沙生植被,将绿色从包兰线蔓延开去。”张克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