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上海“老名片”:闵行“一号路”和它的中国工业记忆

2019-10-03 12:26:27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中国70年)上海“老名片”:闵行“一号路”和它的中国工业记忆

中新社上海10月3日电 题:上海“老名片”:闵行“一号路”和它的中国工业记忆

作者 高志苗

88岁的上海电机厂退休模范王友文回忆起闵行“一号路”时略显激动,那里满是他“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从满目荒芜到道路纵横,从一张白纸到美好画卷,一条路,几代人,他是老闵行一路走来的见证人。

昔日的“申江门户、水陆要津”老闵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纵贯其中的“一号路”是卫星城中枢,承载着上海甚至是中国工业发展的荣光,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变迁。

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1958年闵行“一号路”历时三个多月建成。“闵行一条街(一号路)的建成,是上海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果,成为当时全国学习的工程典范。”老闵行历史文化研究者汪大纲介绍。

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人们口中的“四大金刚”是“一号路”的“代言人”,守卫国家重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65岁的退休教师王道珍回顾往昔,记忆里都是“四大金刚”的“高光时刻”。“四大厂工人下班,生活区里的厂车排列整齐,车子依次开出,将工人送至上海市十几个区县。一个厂就有几十辆,当时真可谓是盛况。”

而在王友文眼中,“四大金刚”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工业的历史记忆,更是那个年代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一张张封存泛黄的证书便是他“不服输”的见证。

1958年王友文被分到上海电机厂,工作内容主要是铸造,每天和高温、钢水打交道。“当时的铸造面临工作环境差、所铸造的钢铁质量不高、产量跟不上的问题。我们开始动脑筋思考如何提高生产率,我根据经验用肉眼估算温度,在工艺温度这一环节有了突破,优化改良后大幅降低了报废率。”王友文回忆。

电机四村书记兼主任陆宝根用一张白纸的绘就者来形容王友文这一代。“从一张白纸到现在的新闵行,他们这一代人在这张地图上把闵行绘就成今天美好的样子。”

城市发展变迁,老闵行也变身成滨江梦创小城“新江川”,老一辈“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文化的核心也影响着身后人。

闵行中心小学“行走老闵行”课程教师李敏表示,“在给孩子们讲老闵行历史时,一定会说到‘一号路’,孩子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的江川人身上敢拼敢赢的精神,将历史传承下去,因为未来在他们手上。”

以“一号路”为出发点,24小时城市书店、钟书阁、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零号湾”等新地标正在“新江川”闪耀,塑造着属于今天的“四大金刚”。

江川街道文化馆馆长表示,未来的江川将实施用文化引领发展战略,探索用文化推动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的路子,打响用文化引领发展的江川品牌,将江川打造成工业文化、社区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公共文化的新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