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上海工博会“变软” 聚焦智能制造加强标准化人才储备

2019-09-18 18:13:20来源:第一财经

传统的工博会给人们的印象是大型的机器装备和机器人手臂,但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工业互联更多的内涵。

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上海工博会全面转向“智能+”,更加注重软件系统管理。今年工博会发布的一百多项尖端技术和产品,很大一部分涉及人工智能、自动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工厂等领域,突显了工博会成为全球制造技术创新风向标的地位,助推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软件化”。

软件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工博会的展台上,ABB展示了一个制造手表的“未来工厂”,生产线模型可以实时装配一个批次的定制腕表,协作机器人YuMi和柔性输送系统SuperTrak配合,确保零件从一个工位及时移动至另一个工位。ABB还展示了最新的数字孪生技术,利用这一技术,操作员可以控制不同的生产步骤并模拟质量检查,从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优化生产。

西门子展示了基于网络的创新过程控制系统SIMATIC PCS neo和智能配电管理云平台MindPower,覆盖企业数字化转型全周期的一站式产品组合及服务。

针对中国制造业95%的问题源于信息不透明、管理有效性差和决策不及时等因素的状况,施耐德电气展示的EcoStruxure 工厂顾问解决方案通过融合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将数据和管理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业务场景。

作为推动工业转型的软件公司,达索系统也在工博会期间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制造大会,助力中国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转型,领域覆盖汽车、高端装备等行业。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在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的数字化是必经之路。”达索系统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罗熙文(Sylvain Laurent)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罗熙文刚刚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9年“白玉兰荣誉奖”。他于2013年起常驻上海,积极推动中法在商业、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国政府提出的“智能+”战略下,罗熙文带领达索系统为众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些项目包括有“中国高端制造业名片”之称的C919国产大飞机、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大型航标船也是全球首艘无纸化建造船舶的“海巡160”等等。

罗熙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中国打造智能制造的和谐健康生态系统尤其重要,为此达索系统已经与200余家企业合作,项目覆盖智慧城市、3D技术赋能智能制造等。

达索系统近期还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水平,加快中国航天工业的效率提升与创新。

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也是中国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此,德国莱茵TÜV集团(以下简称“TÜV莱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创造学会和同济大学在工博会期间,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联合主办“数字化转型与人才培养院士高峰论坛暨德国工业4.0工程师认证发布会”。

“智能制造,人才为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顾长石在致辞中表示,“工业4.0工程师认证体系的发布,将首个认证考试中心和培训基地落户临港,对推动中德两国合作,助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去年11月,TÜV莱茵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面向中国广大的制造企业发布了以产品检测认证为基础的《工业4.0贴近度评估体系》,契合工业4.0产品生命周期和供应链的现有标准,帮助制造工厂快速融入到工业4.0时代。

TÜV莱茵大中华区及亚太区产品服务认可与认证副总裁Jan Hoehne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助力中国制造与工业4.0的深度融合,培养工业4.0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我们和上海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TÜV莱茵还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和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集应用示范、教学实验、科研验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工业4.0学习工厂”,并联合开发工业4.0智能制造工程师课程和认证体系。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指出:“目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面临着人才能力标准缺失、培养内容不明确、培养方案和体系待完善、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