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

首发丨海创千乘号发射入轨成功!千乘探索实现民营卫星领域多个第一

2019-08-17 15:04:01来源:亿欧

2019年8月17日12点11分,2000余公里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消息:伴随着捷龙一号遥一运载火箭的升空,千乘探索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卫星——“千乘一号01星”暨”海创千乘“号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国内首颗完全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并且实现遥感通信双功能的民营卫星顺利升入太空。

站在一旁的千乘探索创始人兼CEO苗建全看似平静,内心早已泛起波澜。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反反复复的测试后,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给全公司员工两年多以来的努力一个完美的答复,也让自己的航天情怀落了地。

千乘探索卫星控制指挥中心.jpg

千乘探索卫星控制指挥中心

借此机会,亿欧科技来到千乘探索位于中关村的卫星指挥控制中心,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了解了苗建全在两年多的创业里进行的一系列民营卫星创新创业的探索和实践。

从零做起,“海创千乘”圆满实现首飞入轨

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不少初创公司,千乘探索也是在2017年的春天萌了芽。

苗建全2008年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曾任某航天型号总体技术负责人,2016年作为发射场该航天型号01指挥员圆满完成首飞任务。2017年,在军民融合以及双创政策的感召以及内心航天梦想的驱动下,苗建全辞去了令人艳羡的体制工作,创办了千乘探索。

千乘探索.jpg

千乘探索是一家涵盖商业微小卫星研发、卫星测控以及星座运营、卫星数据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民营卫星公司。经过了两年多的发展,目前团队已有近40人,其中三分之二为技术研发人员。

创业难、航天难,苗建全自称选择了一条“难上加难”的路。但坚持总会得到回报。此次发射入轨成功的“海创千乘”号便是由团队成员从零到一,历经十四个月时间研制而成。

千乘探索卫星研制过程.jpg

千乘探索卫星研制过程

十四个月,看似很长,实则很短。“海创千乘”号重量达到65公斤,是中国民营创业公司中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的卫星,也是商业航天领域内第一颗可以同时提供业务遥感服务和窄带通信服务的业务卫星。苗建全介绍到:“规模最大不是单纯指重量最大,重量只是众多性能指标中的特征之一。规模最大意味着,在保障了高指标、长寿命、高性能、高可靠度的前提下,我们尽量增加集成度,把重量压缩到了65公斤。”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将“海创千乘”号圆满送上太空的捷龙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用纯商业模式构建的首型运载火箭,这也是中国航天“龙系列”火箭与商业航天企业的首次联手登台合作。

不过,苗建全表示,未来不会局限于和国家队合作,民营火箭企业也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星际荣耀双曲线遥一运载火箭的成功为民营火箭开了个好头。苗建全说:“只要能将卫星顺利送入太空,实际上我们并不在乎它是民企还是国家队。且无论是民营火箭还是民营卫星,现在都处于卖方市场,需求远大于供给。我们要做的,都是让可靠性更高,让后期的收益增值。”

做、管、用紧密结合,构建卫星产业链闭环

自成立之初,千乘探索便定位为卫星研制与应用服务商,坚定地走“卫星研发+业务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千乘探索为什么选择“制造+服务”的发展战略?在“难上加难”的基础上,为何又“自找麻烦”?

与大众思考的的两手抓或将分散注意的担忧不同,苗建全有自己的看法。他说:

“卫星研发是业务应用的必要基础,业务应用是航天研发的需求来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公司定位,千乘探索一直坚持做卫星、管卫星、用卫星三位合一的发展战略。

苗建全表示,做卫星、管卫星是打造民营卫星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也是通过技术基础和产品基础加高技术壁垒的最主要的方式。

在相对急躁的商业航天发展环境里,千乘探索首颗卫星发射的时间并不算早,这是由于,千乘探索将卫星发射这一步放在了最后,前期的阶段中,千乘探索一直坚持研制与应用同时并举,在发射的动作完成之后,业务闭环也就此建成。

卫星工作流程图.jpg

卫星工作流程图

另外,自主研制卫星的能力也是千乘探索与其他卫星应用服务商的最大区别之处。以卫星应用中的遥感应用为例,中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基础,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各家公司都在拼渠道资源、市场资源、政府资源等等,以期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但摆在这些公司面前最大的问题便是,由于没有自主运营卫星的能力,各家企业能够买到的数据是一样的,并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苗建全表示,只有“做”、“管”结合,才能实现更好的“用”,也比较容易在相对“红海”的竞争环境中走出自己的“蓝海”。

此外,在应用上,千乘探索采取的“遥通导结合”与国家一直推进的“通导遥结合”实际上殊途同归,“在最终目标上高度一致。”

在具体实现方向上,千乘探索坚持遥感和通信服务在卫星端实现,导航服务在地面端实现,通过RCPNT终端、“遥感+智能卫星数据服务系统”等部署,推动多源卫星、多源数据的协同工作和有机结合,打破机制壁垒和数据壁垒,发挥太空空间资源的最大优势。

以梦为马,商业航天定将不负韶华

尽管从资本的角度而言,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融资消息不断,但相比于美国去年航天领域近六百多亿美元的投资额来说,2018年国内非上市公司约2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实在并不算高。

苗建全表示:“无论是商业火箭还是商业卫星,都是刚需市场,市场规模和前景都未来可期。”只不过,商业航天的性质注定其是一个需要前期高投入、承担高风险的事业,也注定了在迎来美好的市场前景之前,商业航天公司要经受得住一段时间的“至暗时刻”。

苗建全表示,在卫星应用方面,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的遥感服务市场需求仍然没有被满足,还有很大的市场缺口,主要问题就是缺卫星、缺数据,更缺数据的服务能力。这也在一定层面上给了千乘探索这些初创企业发展空间。

千乘探索瞄准现阶段我国空间资源紧缺、可用卫星资源少、融合服务调度极其困难等市场痛点,希望通过自主建设与实践,推动我国不同在轨卫星不同业务资源的融合服务,解决政府及各行业的现实应用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同时也可以大幅降低空间资源的应用成本。

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初创时期苗建全订下的“20颗卫星+4套地面站+1座指控中心”的五年计划,也在随着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第一,千乘一号01星的6颗卫星预计在2021年年底前实现组网。苗建全向亿欧表示,千乘一号组网结束后,公司的业务会发生本质的改变,将由大量投入阶段转入大量投入与大量产出相结合的阶段。

此外,为了实现下一个“一箭多星”发射的目标,苗建全透露,千乘探索自己投资建设了一个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春天投入使用,将能够同时进行五颗卫星的并行工作。

第二,千乘二号星座由原定的14颗卫星增长到18颗卫星,能够实现中国全境小时级数据服务覆盖、热点地区分钟级数据服务覆盖,预计2023年前组网结束。

第三,公司已经开始申报千乘三号星座,预计将涵盖30颗卫星。

“海创千乘”号的发射成功,可能是商业航天企业向前迈出的一小步,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团队而言仍旧意义非凡。苗建全并不会就此满足,他希望,“海创千乘”号能像这个名字所被赋予的涵义一样:像千军万马,战斗力十足;也不会辜负政府对这一批民营卫星企业的期待。希望在未来,千乘探索能够更加“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


活动推荐:WRC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大湾区机器人生态协同发展论坛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的明珠”,作为机器人产业聚集地的大湾区,利用高新技术、高效资本等优势,推动了我国机器人事业前进,备受全国瞩目。为了洞悉机器人发展态势,促进大湾区机器人产业融合共生,2019年08月22日下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指导下,由亿欧公司主办的大湾区机器人生态协同发展论坛,将以“融合共生·迭代加速”为主题,在北京市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序幕。在本次大会中,业界大咖将聚焦机器人的新技术、新场景、新资本和新模式等亮点,发表主题演讲并进行圆桌讨论,深入解读大湾区生态环境,从“新”定义大湾区机器人,共同探讨大湾区机器人的创新融合发展之道。

1360x408.jpg